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輿論反轉、品牌經濟、小康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魏晉文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湯景泰、李惠琳:碎片化信息引發網民情緒性判斷】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湯景泰、李惠琳指出,輿論反轉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新聞事件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中,輿論態度呈現與事件初期相反的逆轉態勢,而其首要原因在于信息碎片化語境下,網民受一些狹隘思潮的影響,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形下就貿然作出了情緒性判斷。
首先,受民粹主義等思潮影響,部分網民在未經獨立思考、尚未看清“信息霧霾”中的真相時,就對事件采用標簽化方式,急于對孰對孰錯下結論。很多時候,輿論的反轉只是標簽的轉換,而公眾的情緒只是被變換的標簽牽著鼻子走。其次,人們傳統的新聞接受習慣在新媒體語境下也容易導致事實誤判。雖然網絡傳播的即時性為人們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也加大了事實的不確定性。在信息碎片化的語境下,部分公眾和媒體仍然沿用習慣,在極短的時間內,依據有限的事實,容易導致簡單的情緒化判斷。
摘編自《大眾日報》
【謝京輝:品牌經濟所具有的優勢不可替代】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謝京輝撰文指出,品牌經濟是以品牌為載體承擔和發揮地區經濟資源集聚,配置和整合功能的經濟發展形態。無論從克服產能過剩,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還是從要素流動,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考量,品牌經濟所具有的優勢都是不可替代的。
品牌經濟是綠色發展之路。品牌是以滿足市場、消費者為導向,既能滿足需求,又能節約資源,是綠色發展提倡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符合資源節約型的要求。品牌經濟其實也是共享經濟。發展品牌經濟既可以減少地域、文化觀念以及自然稟賦帶來的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又能夠使相對落后地區搭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還可以提升國家整體發展實力,這些面貌的改變需要選擇新的經濟方式才能得到確保。當今世界,品牌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品牌強則國力盛。品牌經濟契合“五大發展理念”,順應全球經濟發展需要,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會,通過制度、政策的頂層設計,環境完善,大力發展品牌經濟,使我國經濟躍入全球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摘編自《文匯報》
【唐洲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承上啟下的發展目標】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我們黨確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特別是強調要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發展,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發展,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僅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且先后提出了兩個“三步走”發展戰略,連續制定和組織實施了多個五年規劃(計劃),引領當代中國走到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大門口。現在,我們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5年時間了。要確保在這短短5年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制定和實施好“十三五”規劃。尤其是要緊緊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用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昌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進供給創新的重大結構性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昌林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綜合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對要素投入側和生產側的重大改革、關鍵性改革。核心是要通過推進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產端的改革,提升企業效益和競爭力,煥發企業家精神,創造出能夠激發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新需求,開拓新市場,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最重要的是通過政府體制改革,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給,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加速新興產業發展,又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當前形勢下,要緊緊圍繞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力,大力推進政府監管、投融資、科技體制等關鍵環節和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節能環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的改革。
摘編自《經濟日報》
【雷恩海:“自覺”是魏晉文學的特征】
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認為,文學自覺指的是一種自覺之創作意識與狀態,無關乎純文學、雜文學的觀念。為藝術而藝術,僅僅指作家看重藝術,借藝術(文學)表達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審美追求,打破寓訓勉于文學的樊籬,也并不意味著否定文學應該承載的社會責任。魯迅論及《世說新語》等志人書有曰:“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在用以喻道,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晉,雖不免追隨俗尚,或供揣摩,然要為遠實用而近娛樂矣?!闭蔑@的仍是個體生命體驗與情性、審美。曹丕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價值,也強調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以自我的努力,達到超越權勢、生命局限的不朽。而這正可以視為文學自覺的宣言。由此,文學自覺,乃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文學現象,開啟于建安時期,興盛于曹魏、兩晉,影響于南朝。因而,魏晉文學自覺正是對這一特殊文學現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終開啟了唐代文學之雍容大雅和豐富多樣。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