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李佐軍
本文語粹
●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沒有完全找對病根,沒有對癥下藥。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針對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周期性波動的需求管理政策去應對,而要采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實踐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發展鄉鎮企業,90年代中期的經濟體制總體改革,90年代后期的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給側改革。只要稍微梳理一下歷史就不難發現,推進供給側改革并非標新立異,而是回歸常識。
●過去多年來我們過于強調從需求側進行政府宏觀調控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只是對其進行“糾偏”,而不是過于偏向供給側而忽視了需求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至此,中央已經多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為何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如何避免在推進中陷入誤區?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本文并不嚴格區分這幾個概念,下面主要使用供給側改革這個詞。
供給、需求乃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就建立在這些概念基礎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組成。狹義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廣義供給是指所有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給側”因素或供給側力量,包括經濟活動主體(如企業和個人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信息化等)、結構變動(如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制度變革(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等)等。
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其中,產業結構問題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資源能源、勞動力、資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結構問題表現在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表現在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特別是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問題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不同群體收入差距較大。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要:一是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二是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及時淘汰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等,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上一篇:李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