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綠色發展的中國號角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王朝科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的大論斷。如何引領新常態,會議用十個“更加注重”進行了高度和系統的概括。其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時,提出要“更加注重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這意味著黨中央開始著手將“綠色發展”從理念層面向實踐層面轉化,開始從概念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吹響了綠色發展的中國號角。
現代工業文明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土壤中發生發展起來的,所以工業文明下的生產方式一開始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也就是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和以科學技術為手段、社會分工深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為技術形式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在迅猛發展的技術手段和知識積累的支持下,在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驅動下,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肆意掠奪自然,創造了一種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工業體系和生產方式。這種多多益善的生產方式被形象地稱之為像癌細胞那樣瘋狂裂變和擴散,不斷動搖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其生產的社會形式而不是技術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與技術形式在邏輯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生產方式的技術形式服從于社會形式——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價值;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對技術形式具有規定、引領和決定性作用,總體上必須服從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服從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和民族復興的長遠戰略。
所謂生產方式生態化或綠色生產方式,首先,從理論基礎看,生產方式生態化是綠色發展,這種發展不是單向度地向自然生態系統索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無限欲望,而是通過向自然生態系統直接投資,夯實社會生產的自然基礎,從投資自然資本獲得社會生產的不竭動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其次,從生產目的看,生產方式生態化有兩個目標函數,一個是產出函數,也就是要實現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獲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另一個是環境函數,也就是在實現產出最大化的同時,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最大程度的改善,至少不至于造成環境質量持續退化。第三,從生產方式的功能看,生產方式生態的應該同時具備三種基本功能,即物質財富的生產功能、精神財富的生產功能和自然財富的生產功能。第四,從生產方式的評價尺度看,傳統生產方式的評價尺度是以人為中心,根據其滿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來評價生產方式的先進性;生產方式生態化除了以人為中心外,還必須以自然為中心,站在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從自然生態規律出發,評價這種生產方式的合理性。
馬克思指出: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消費方式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下社會群體或個體的消費觀念、消費文化、消費行為、消費政策和各種關于消費的制度安排的總和。消費是人的天然本能,是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傳統的消費方式則是一種被嚴重異化的消費方式,其基本信條是: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是人們獲得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唯一方式、是人的社會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生命的全部意義。被異化的消費方式既在客觀上嚴重扭曲人的本性,又在現實中深度破壞生態環境。
消費方式生態化是一個消費方式沿著規定目標和規定方向不斷變革,這種變革最終不斷緩和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之間的對抗和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類的消費方式符合自然生態規律,能夠使自然生態系統永久性地支撐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概括地講,消費方式變化的方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是最大限度占有物質財富、消費過程是消費主體滿足最大化和消費活動對環境生態質量的破壞最小化兩個目標的統一。要著力培育先進消費文化,引領消費方式朝著向更多注重精神和文化消費的方向發展,在物質消費與精神文化消費之間建立新的平衡關系,打破越多越好的消費慣性,在更好與更少之間建立新的聯系,全面推動新型的、與綠色相一致的消費方式。
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生態化,政府、企業、家庭、社會組織都需要行動起來,合作共建,形成合力;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理論研究、財政支持、社會環境重塑、環境倫理重構、綠色文化培育、公民綠色意識覺醒等等協同配合,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有效的、建設美麗中國的切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