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供圖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尚希
中央對改革已經有了明確的部署,但是怎么來推進改革,現在有很多不確定性。我感覺改革很難像蓋房子一樣去推進,因為蓋房子需要多少料、什么時候完成、各個位置誰來干,是很容易分配的。推行改革,一上來就分到各個部門,定時間、定任務,按時間出文件、出方案,這樣的改革方式是不是合適值得探討。蓋房子是工程思維,是按照力學的基本規律去做,沒有多少不確定性,但改革是社會工程,其中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事先難以預計。
在財政改革中就遇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清理地方的稅費優惠政策,文件2014年發出來,2015年就說緩一緩,情況變了。比如營改增,原來說2015年完成,現在很顯然完不成了。營改增是一項大的改革,涉及到服務業和制造業,現在毫無疑問這項改革推遲了。從這點可以看出來,改革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
這么多文件發下去,下面的反映是這個文件還沒有消化,新的文件又來了,更談不上執行和落地了。中央各部門的這些文件都到地方去了,怎么去貫徹落實?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以我覺得改革的執行方式、推動方式應當做一點改革,如果不做改革,忙于發文件,忙于傳達文件,忙于監督,忙于匯報,那么改革很可能就會出現在冰上開車的現象,輪子在轉,車不往前走,出現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
如果改革在打滑、空轉,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其實大家非常清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出來的時候,社會改革的熱情非常高,但到了現在,好像沒有以前那么熱情了,這是為什么?我覺得需要總結。不能說只要改革就是正確的,我覺得重要的是改革要達到什么效果,關鍵是要看效果。財政資金要有績效,改革也要有績效,改革如果沒有績效,方案一個接一個,但是沒有落地,老百姓可能會失望,這是一個大問題。
對此,該如何調整?我認為,一方面要讓地方有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頂層設計也不能完全搞成細密的施工圖,從上到下按這個來施工。各地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不能施工就只能等著,請示、匯報,又出文件,時間都耽誤了。所以,在改革中要避免片面的工程思維,避免把力學的思維放到社會改革和經濟改革中,如果認識不到這個不確定性,改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中央與地方本來應該是分工合作的關系。但現在國家治理的重心過多下移,從支出來看,全國85%的支出是在地方花的,中央只花了15%,這說明我們是一個小的中央政府、大的地方政府,而其中70%又是市和縣花的,大量的事情就在市縣,基層在干事。
我認為,下一步應該把部分事權的履行上移,就是把事權的執行上移到中央,中央的事情自己做。同樣,一些該地方決策的事,決策權要下放給地方,中央不能什么都管,國家治理應該分成國家層面的治理和地方層面的治理,要分成兩級治理,用這樣一個框架來考慮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事權劃分,真正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地方、中央的積極性有了,才能形成合力,改革也好、發展也好,動力就有了。
上一篇:新形勢下做好黨校工作的綱領性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