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絡空間、文化與文明、文藝為人民服務、教育、生態安全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世偉:以“共”的價值觀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指出,未來全球在網絡空間的競爭和博弈中還會遇到各種需要破解的難題,但以“共”的價值觀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將是正確的價值追求和戰略選擇。世界各國應當以和平之網共建、安全之網共護、開放之網共育、合作之網共推、多邊之網共舉、民主之網共治、透明之網共擔、法制之網共立、互連之網共享、互通之網共贏的“共”的價值觀,努力實現互聯網全球共同治理之夢,讓互聯網插上命運共同體的智慧翅膀。
摘編自《文匯報》
【葛兆光:回過頭去看文化,面向未來看文明】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認為,各種文化沒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在這樣一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能才會緩解長期以來的焦慮和緊張。引用德國學者伊里亞斯的見解,他在《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個界定和區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換句話說,就是“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個民族越來越接近。雖然“文化”是讓你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給你一些限制和規則的。如果這樣理解“文明”和“文化”,我們就不必對全球化和現代秩序恐懼,也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會被侵蝕掉,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規則中,守護好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今天講漢族中國文化的特點,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一個普遍文明規則下,能夠保存好特別的文化,同時在現代文明的時代,能夠理解這些文化在歷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說,我們在接受和贊美科學的同時,對于陰陽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歷史的理解?又比如說,我們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時候,能不能夠對傳統中國的家、家族、家國的倫理和道德準則有一點歷史的理解?再比如,我們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時候,對傳統宗教也能夠有一些溫情?同樣,我們能不能夠在接受萬國平等原則的同時,也能對中國人理解世界的歷史習慣有一點點理解?我一直認為,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我們必須要在歷史當中看,我們承認歷史是變動不居的,我們回過頭去看文化,面向未來看文明,對兩者都要有同情。
摘編自《新華日報》
【劉忱:搭建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制度平臺】
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教研室主任劉忱撰文指出,當今時代如何發揮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作用,激發全社會的文化活力和創造力,是文化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命題。這個命題體現并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一貫尊重人民文化權利和首創精神的理念,明確要加大加強文化改革發展力度,切實回應人民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促進文藝為人民服務根本任務的實現。對于這項命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搭建為人民服務的制度平臺,是執政黨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權利的需要;發揮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功能,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根本任務;從文化發展的規律而言,這個平臺屬于全體人民;從文化社會功能而言,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任務,是實現社會公平、文化公平的必要手段;搭建廣闊文化舞臺,凝聚共識,還將為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以為人民服務平臺來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是執政黨在政治上、文化上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徑。
摘編自光明網
【邵夏珍:切實落實“長久不變”是實現農村長治久安的根本】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邵夏珍指出,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不斷強調保持農民與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實踐證明,這是一項保障農村長治久安的根本制度安排。進一步切實落實“長久不變”,在實踐中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明確“長久不變”的內涵。“長久不變”應是指在一個時點后,農民與所承包土地的關系不再變更,不僅農民與其所承包土地形成長久關系,而且農民對所承包土地擁有長久物權。二是深化以成員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改革。明確集體所有制的時點,在一個時點后,新增人口不得再以成員權身份獲得土地分配資格,從法律生效之日起,固化集體所有成員,使人口與土地關系長期固定。三是完善“長久不變”實施后的相關配套制度。落實“三權分置”改革安排,明確承包權為一個時點基礎上的農民土地長久化物權,在此基礎上,設立農地經營權,明確其具體權利內涵。完善土地流轉市場,設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在城鎮落地、落戶,既是落實“長久不變”的關鍵,也是增加務農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根本。
摘編自《光明日報》
【單大圣:發揮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要有更寬的視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單大圣認為,人們對“寒門難出貴子”這一現象的關心,其實是對中國社會結構開放性的關心,就是總理說的社會要有上升的通道和希望。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很多因素,從教育的角度說,有些方面確實做得不好,特別是基礎教育發展差距太大,許多農村孩子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就處于不利的位置,這對社會縱向流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專門拿出一部分重點大學招生指標招收農村學生,就是對基礎教育差距的彌補,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示范效應。
發揮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還要有更寬的視角,現代社會的人才觀念是人人成才、多樣化成才,所有人才都是“貴”的,寒門不僅要出拔尖人才,更多的要出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她)們都是改善社會結構的積極力量。我們不能僅僅盯著每年通過專項計劃進入重點大學就讀的5萬名農村學生,還要看到,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村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和中職院校就讀,還有數以百萬計沒有升學的農村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他(她)們是農村學生的主體,要讓他(她)們通過接受教育擁有一技之長,改變家庭命運,所以要對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進行系統設計,建立一種新型的農村教育體系。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高吉喜: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指出,生態安全與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一樣,都是事關大局、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安全領域。生態安全是其他安全的載體和基礎,同時又受到其他安全的影響和制約。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它的生態就是安全的;反之,“覆巢無完卵”,生態環境一旦遭到嚴重破壞,生態不再安全,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危及國家安全。
生態安全具有多重特征。首先是整體性。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生態問題,甚至會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其次是綜合性。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生態安全的維護顯得尤為復雜。再次是區域性。地域不同、對象不同,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和表現形式也會不同。第四是動態性。生態安全會隨著影響因素的發展變化而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最后是戰略性。生態安全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求是》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