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庫發展的歷史機遇
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基本任務作出詳細闡釋,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推動發展智庫的綱領性文件,為各級政府部門推進新型智庫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廣闊空間。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8次會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強調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詢為主攻方向,以完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是時代賦予智庫的重大使命。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表明,中國智庫在政府決策過程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1、智庫作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概念是全面有效協調社會關系的概念,涉及到如何進行更好的權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執政水平。治理不同于統治,就主體而言,后者的主體是單一的,是政府或其他國家權力;而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具體來說,治理就是要實現多元利益主體的利益均衡,處理好多元利益主體的關系,充分發揮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社會組織以及廣大群眾等多元利益主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從而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國家治理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國家觀念向社會觀念轉變,公民社會逐漸完善,公民參與意識增強,形成平面化、網絡化的社會組織體系,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平等、彼此依賴。這樣的治理格局為智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智庫將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智庫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關“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精神,我們在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中可以領會到。首先,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是與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相一致的。在“豐富民主形式”這一點上,智庫的存在與發展正逢其時。其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協商民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供了空間與宏觀制度保障,體現出了民主政府的性質與色彩。智庫不僅輔助決策,還要對現有政策提出質疑和修正。智庫要真正成為一個產業,不僅要決策機構的重視和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還要有有利于智庫發展的宏觀智庫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對智庫的發展意義重大。最后,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供了微觀智庫保障。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影響政府決策和公民,對智庫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智庫尤其是民間智庫很難將其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直接送至黨政決策部門,也難以進入主流媒體發揮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在2013年中國智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提出,當前事業單位面臨著重大變革,要建立統一的市場才能有智庫間公平的競爭,而現在智庫的市場不是統一的。智庫要從市場角度在市場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按事業和產業進一步區分,要正確區分公益非營利性智庫事業和經營性智庫產業的不同性質和任務。這對于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十分重要。智庫要突出中國特色必須將智庫建設和研究與我國的民主集中制、協商民主制度、跨部門協調機制、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實驗等模式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將我國智庫置于轉型期中國政策決策體系的宏觀背景中,才能凸顯中國智庫特色。
3、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為智庫發展拓展國際空間
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指出,“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智庫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改革需要政府、社會和民間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從國際經驗來看,智庫外交是強調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智庫成員往往是高級知識分子和政商界知名人士,他們大多數人具有獨立性、有自主判斷能力,并且人脈廣泛,對外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因此,智軌外交是一種高層次的人際傳播方式,是對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政策研究機構,又是對外宣傳機構之間業務交流和政策協調的平臺,更是對外傳播價值觀念和政策主張的交流使者,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積極與獨特的作用。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與國際知名智庫交流合作機制,開展國際合作項目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智庫平臺對話。”推進和實現“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智庫可以提供智力支持與合作平臺,發揮芯片的作用。有了外部智囊團的幫助,基礎就在于要建立起不同主體創新環境的配適,使得戰略更為明晰、決策更為明智、執行更有效率。智庫產業體系就是在扮演這樣的角色,讓頂層設計、創新人才、技術研發、高端產業和市場資本都聚集同一個平臺中,并發揮協同作用。智庫產業也可以理解為“智庫+” 即智庫+政府決策、+高端人才、+高端產業、+金融市場、+科研咨詢,由此形成政府政策開放帶動、參政議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動、高端產業集聚拉動、金融市場融合互動、科研咨詢創新驅動為核心產生的全智能產業鏈條。一是智庫產業以合作先行,將國內領先智庫機構與一路一帶國家智庫進行對接,建立我國智庫主導的多個高端國際合作對話溝通機制,深入分析一帶一路所在國的產業政策、經濟結構、技術能力、資源稟賦,從而合理規劃產業合作方式,提升產能合作效率,加快產業的區域轉移和合作。同時,通過跨國智庫網絡建構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話語體系。二是智庫產業參與產能轉移過程,優化產能合作與分工協同。構建跨國家區域智庫產業園區,促進合作產能的落地建設和發展,加速區域間協同分工的產生,促成區域一體化的形成。三是以智庫產業合作為樞紐, 將各國政治、文化、經濟等研究機構融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為經濟合作提供軟支撐,使得智庫成為我國與沿線國政策協調、人員流動、信息溝通和社會文化交流的“智能載體”。
4、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件、文獻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詳細論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的施政綱領和行動指南,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而且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因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以我國面臨的重大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關鍵問題。
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闡明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些重大問題涉及到: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如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如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如何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如何改革司法體制和運行機制,如何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如何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如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如何構建新形勢下的外交關系,等等。總之,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既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典型特征,又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政府購買決策咨詢服務制度”,為建設思想市場,發展智庫產業指明了方向。“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決策咨詢服務供給體系,穩步推進提供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樣化,滿足政府部門多層次、多方面的決策需求。”“研究制定政府向智庫購買決策咨詢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購買方和服務方的責任和義務。凡屬智庫提供的咨詢報告、政策方案、規劃設計、調研數據等,均可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和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建立按需購買、以事定費、公開擇優、合同管理的購買機制,采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等多種方式購買”,等等。政府購買服務的內容不僅包括實物性服務、執行性服務等,還包括發展規劃、服務咨詢、政策調研、草擬、論證等軟性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購買軟性服務的數量會逐漸增多。智庫提供的研究、咨詢、規劃等服務將成為購買服務的重點內容。智庫通過競爭獲得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以促進優勝劣汰,提高服務質量,吸引高端人才資源集聚。這就需要建立思想市場,健全競爭機制,發展智庫產業,促進智庫的公平競爭。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不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照搬西方智庫進行,要基于中國國情,堅決克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的傾向。總結中國智庫發展的經驗,可以避免“唯西方論”,陷入西方智庫建設和研究的“路徑依賴”,彰顯中國獨特的政治經濟模式和歷史文化傳統對智庫的影響,增強智庫建設和研究的自信。我國智庫發展只有突出本土特色才能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然,注重中國智庫發展和研究的經驗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唯我獨尊,而是強調中國智庫發展和研究是有歷史基礎的,不是毫無根據的,不能自廢武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和研究要在總結概括我國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借鑒西方智庫發展的有益成果,走出一條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智庫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