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怎樣破解“雷聲大,雨點小”的難題?
中央和基層的對接中,似乎一直是中央在提戰略構想,基層有些創新不足。甚至有的地方人才等資源缺乏,看起來似乎沒辦法承接中央的這個構想。
“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除了產業的互聯互通外,也包含中央地方的互聯互通。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在今年3月28號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但是文件提出后,地方的狀態是在“等”,坐等“一帶一路”的規劃和項目。而中央希望地方先有基層創新,先做什么。一時間,中央在看地方做什么,地方在等中央做什么,在等中央一聲令下。
這種不聯不通的狀態長期沒突破,所以現在出現“一帶一路”“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標志性項目和精品工程少,以前做什么現在還在做什么,“一帶一路”的特色產品和項目就顯得少多了。
要在這一點上取得突破,首先地方要在理念上充分認識“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很多地方對“一帶一路”沒有充分的認識,認為“一帶一路”就像當年的4萬億一樣,是一個打到地方去的利好紅包。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一帶一路”是有為才有位的。
地方要主動思考什么是“一帶一路”產品,自身如何打造出足夠好的產品,打造出國際市場需要的產品,要充分進行“一帶一路”的供給側改革,使“一帶一路”的中國城市和中國企業充滿魅力。
地方城市的根本問題在于,很少充分研究過“一帶一路”沿線有哪些國家,以及它們的具體需求是什么。研究后就會發現機遇是很大的,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但是 現在很多地方研究的是中央政策,而不是沿線國家,這就是痛點所在。
3
國內各地方政府內耗、排擠,地方保護主義太濃怎么辦?
斷裂是“一帶一路”的最大痛點。國內出現“行政區劃式”的發展現象,不同地區在競爭中各行其是,有些地區間發展也有同質色彩,抬高自己,排擠別人,這個問題在“一帶一路”中該怎么協調呢?
要防止“行政區劃式”的發展方式,防止國內省、區、市之間出現斷裂。舉例來說,西北五省都是做陸上絲綢之路的,但目前西北五省聯合發力的現象很少見。依然是傳統的各自規劃,各自落地。新疆、青海、甘肅等省區都在積極尋找主導權和優勢資源,難免造成“抬高自己、排擠別人”的不良局面。整體來看,各省不僅沒能形成合力優勢,反而在內部競爭消耗。
區域性的經貿合作目前沒有形成聯動效應,這就是痛點所在。行政區劃式表現在區域內部一些大的經貿合作沒有充分的配合、協調、互補和規劃,更多的是區域性的自我規劃,沒有形成區域性聯動。
就拿今年新疆9月1日的亞歐博覽會來說,我在西北調研的時候發現臨近的省份,比如甘肅、青海、寧夏等基本不知道這個博覽會,這就失去了機遇,失去了聯動。退一步講,即使知道新疆的亞歐博覽會很多省份的想法也不對,認為跟自己沒關系,只是新疆的企業服務于歐亞的五十幾個國家。
這并不是個別現象,寧夏的中阿博覽會,現在也主要是寧夏企業在做。中國經濟似乎一直都有一個慣性:排他主義的地方化和保守主義的本地化。
十三五中有專門文件提到“陸海聯動”。針對現在沿海省份做“一帶一路”規劃,主要是面向海洋,而西部省份主要是面向亞歐大陸,這就是一個痛點。這方面我們可以多借鑒新加坡的經驗。
新加坡很會發力“輕巧精準”,它的第一個經典案例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個案例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這兩個都是在沿海城市做,但是第三個點就放到了重慶。新加坡本身是個海洋國家,按照我們的慣性,它就只需要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就可以了,但是這樣一個城市國家也在做中國西部的開發,也就是陸上絲綢之路。
我們的城市也要有新加坡的這種視野。我認為,“一帶一路”的地區聯動,要形成省際的“一帶一路”政策協調和項目聯合推進機制,比如大型經貿論壇和旅游合作開放等等。
這個構想的實現有賴于頂層設計。需要中央先有一個大的規劃、助推兩個機制:一個是區域性的,比如說“海絲”和“陸絲”相關省份的政策協調和聯動機制;二是海陸對接的聯動和協調機制也要建立。現在福建的泉州和陜西的西安已經在實現聯動,但主要是自發性的。如果中央能助力推動,從個案變成普遍現象,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上一篇:趙磊:“一帶一路”的新加坡思路
下一篇:這是“一帶一路”最大的痛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