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構成戰略機遇期的哪些基本趨勢不會變
理論周刊:我們一再重申中國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強調要準確判斷戰略機遇期內涵與條件。從“不變”方面看,未來構成戰略機遇期的哪些基本趨勢不會發生逆轉?
王在邦:第一,和平、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盡管也有人(包括個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目睹眼下某些國家間矛盾摩擦相對緊張的狀況,公開擔憂世界會否重演20世紀30年代那幕危機引發大戰的悲劇,但在世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社會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絕大多數國家都把謀求發展經濟改善民眾生活作為第一要務,推進合作共贏仍是其最重要的政策選項。
第二,市場經濟全球化在繼續調整中深化。即使是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經濟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多邊合作進程放緩,雙邊和次區域自貿協定卻如雨后春筍,全球化進程并未停滯、更沒有倒退,全球產業轉移仍在進行,中國仍處在全球產業鏈條的中段,處于承上啟下的相對有利地位。
第三,世界格局多極化繼續發展。美歐日遭遇金融經濟危機重創,不同程度地深陷債務泥潭,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下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基礎與氣勢弱化。同時,新興大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經濟逆勢增長,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欲和影響力大幅上升,群體崛起的態勢更加明朗。這種情況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加快發展。
第四,國際體系調整改革需求更加緊迫。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相對實力地位下降,新興大國群體力量上升,使國際戰略力量分布與國際制度權力分布之間不匹配不協調的情況愈發突出,增加了國際體系變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所有這些都是戰略機遇期的構成要素,也是中國保持戰略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和保障。
未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有哪些新變化
理論周刊:從“變”的方面來說,未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又有哪些新變化?
王在邦:首先,中國從世界經濟的依賴者為主轉變為貢獻者。隨著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致力擴內需強民生,中國經濟從出口依賴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型,中國對外部經濟的依賴程度下降。在內需拉動增長模式下,中國外貿格局將逐步從出超轉變為進出口大致平衡,中國將成為全球外貿第一大國和第一進口大國,成為驅動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外經濟關系模式將從中國受惠于世界經濟增長轉變為中國驅動世界經濟增長。
其次,中國從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弱勢者逐步轉變為強勢者。過去30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期待世界格局多極化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改善自身戰略處境。隨著美國等西方大國實力地位相對衰落,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中國不僅經濟實力而且綜合實力地位也將坐二攀一,從而逐步擺脫過去10年、20年中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所處的相對弱勢地位。
再次,中國從國際體系的被動適應者轉變為國際體系改革的推動者。過去,受制于自身實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相對有限,中國在過去很長時期內不得不面對既存國際體系框架,有關推進國際體系改革的主張更像是某種保留意見。隨著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整體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新興大國群體崛起態勢強勁,國際實力與權力分布結構不相適應的局面更加突出,中國聯合其他新興大國推動國際體系改革以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上一篇:在那科學的山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