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外交學院原院長 吳建民
2009年4月,我正式從外交部退休。退休之后,我的各種活動很多,出席眾多在中國國內和在世界上舉行的會議,對中國人講世界,對世界講中國。
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我經歷的事情很多,不少情況下是在見證歷史。中信出版社的領導找了我,希望就我的外交生涯和交流學出一本書,我同意了。
我為什么同意?首先是因為外交對于中國太重要了。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在大發展,世界的變化與中國的發展相互影響。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上,可以說外交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國家如此之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很重要。當時諸侯國林立,逐鹿中原,外交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各國的國君都非常重視外交,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但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大一統”了,外交不重要了。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沒有外交部,直到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時,才正式設立了外交部。
中國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領先了1000多年,但在過去600多年里,我們大大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說到底就是封閉,眼睛向內,不看世界,不了解世界發生的情況,也不了解世界的變化對中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封閉、落后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
中國的落后、中國的厄運、中國的進步從不同的方面說明外交的重要性。外交是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對世界認識正確了,我們就會妥善地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我們的事業就大踏步前進;對世界認識錯了,我們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就很難處理好,我們的國內方針也會出問題,我們就會遇到挫折。
其次,揭開外交的神秘面紗。長期以來外交太神秘,老百姓不知道外交是什么。我這個搞了一輩子外交的人,把我所經歷的外交,特別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奉獻給大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中國民眾對外交有所了解。
21世紀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世紀,也是外國人大批來到中國的世紀。中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史無前例。1949年至1978年我國出國的人數加在一起不到28萬,平均每年不到1萬人。但是2014年我國出境人數超過了1.2億。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規模如此之大,根本原因是中國與世界利益的融合。這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國人懂得一點外交,懂得如何與世界打交道。
再次,促進中國公眾思考。今天的中國好像正處在第三次百家爭鳴時期。第一次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大家。那次百家爭鳴的目的是確定中國繼續前進的方向,成果豐碩,為中國2000多年里歷代王朝的穩定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次百家爭鳴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爭鳴的主題是中國向何處去?這場百家爭鳴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時便畫上了句號。
今天我們正處在第三次百家爭鳴的時候。今天的中國,不管對什么問題都是議論紛紛,意見不一。百家爭鳴比萬馬齊喑好。百家爭鳴一定能夠產生好的思想,推動中國進步。
我把我的外交經歷,以及我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奉獻給大家,目的是促進思考。我們黨有一條很好的思想路線,就是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是誰說的,都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上一篇:論從供給方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