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習近平重要講話解讀系列一】
作者:中央黨校文史部 范玉剛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個國家最深沉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公報中著重提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這表明黨中央對國家實力的理解更加清晰到位,對成為全球大國的理解更為準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解得更加全面。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既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的確立和國際影響力的發揮,更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當前條件下,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需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均等化和標準化,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權益;需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激發全社會的文化發展活力,不斷提高文化機構特別是文化企業的效率;需要不斷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語境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愈加劇烈,只有開放,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強大;只有開放,文化的影響才能更廣泛;只有開放,才能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事實上,文化的特性是水往高處流,越是開放越能形成文化發展的高地,越能在全球文化博弈中占據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無論是道路、精神還是力量,它的連接紐帶都是文化,特別是作為文化核心的文藝作品,正是在文藝的記錄、展示、傳播、教化和傳承以及國家形象建構中,成全了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事實上,這些精神和價值需要通過文化來滋養和蘊育,需要經由文化經典來傳承,這種精神的凝聚和文化的拱衛才能托起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精神發展的高地。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從根本價值上講,核心價值觀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其認同與凝聚力的來源與保證;擁有一個全社會全民族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繁榮興盛的標志。因此,黨中央一再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一再強調,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對此我們要充滿自信,要有能力在全球化博弈的舞臺上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歷史經驗啟示我們: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