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會長 雒樹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全面加強文化建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文化力量。
繁榮文化精品創作生產
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是衡量和檢驗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必須著力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要素,也是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的靈魂所在。要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突出思想內涵,詮釋中國精神,展示家國情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努力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不斷增強人們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推動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藝術只有貫注思想、蘊涵精神,具備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真正的價值,才能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社會生活,貼近基層群眾,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鼓勵藝術創新創造,提倡題材體裁多樣,進一步釋放文化創作潛力,不斷提高作品原創能力,努力把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與完美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少兒題材的創作生產,并加大推廣力度。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倡導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改革和規范文藝評獎工作,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確保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寶貴資源。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對傳統文化做到“揚棄繼承、轉化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切實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普及力度。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抓好中華文化經典選編和名家品讀等重點項目。加強政策扶持和人才培養,振興傳統工藝。做好古代典籍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全面推進修史修志,推進國家典籍資源數字化。探索用好用活歷史文化瑰寶的途徑辦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把保護文化遺產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切實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加強國家重大文化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健全文物普查登記和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引導規范民間收藏,推動文物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建立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扶持計劃,對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遺產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加大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統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振興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堅持以廣大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大力發展植根群眾的民族民間文化。把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發揮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完善落實有關扶持政策,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等的搶救,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使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