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高尚全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重心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明確了,但是到底有什么問題,到底有什么短板,到底有什么薄弱環節?如果這個不找準,那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將會有困難。我認為現在的短板還是農村,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如果不解決“老鄉”的小康問題,全國的小康就解決不了。我認為,當下“老鄉”的問題主要有四個。
第一,貧困人口如何進入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雖然已解決了3億多的貧困人口,但現在的任務還非常艱巨。我國對貧困人口的劃分標準為“年收入2千多人民幣”,如此算來,我國的貧困人口大概是7千萬到8千萬。解決這部分人的小康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政府外,我們還需要依靠大量的社會公益事業,讓公益組織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些貢獻。某個目標,比如孩子的上學問題,把具體的問題分解,讓公益組織承擔一部分。
第二,要讓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中央很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但實踐成果欠佳。農民雖然有承包的土地,有宅基地、房子,但這些財產不能流通也不能抵押,所以他們富不起來。財產性收入變成一句空話。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的關鍵在于對財產流動性的保障:比如抵押,這方面潛力很大。農民富不起來,小康目標就無法實現。
第三,城鄉要素要雙向流動。過去我們搞工業化、城鎮化,是農村的要素流向城市。現在應該讓城市的要素、城市的資金、城市的人才流到農村來。有人一直擔心,他們去農村搞豪宅怎么辦?城市里的人們有豪宅,農村為什么不能呢?城市資源流向農村以后,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增加了,把城市里的文化帶去了,有什么不好呢?要素要雙向流動。
第四,加強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解決了農村與城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前,農民不知道種什么好,種出來以后也不知道賣到什么地方,這一切都被互聯網解決了。而且農村互聯網搞起來以后,城市里打工的、有知識的人也會返鄉搞農村網店,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上一篇:治理現代化關鍵在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