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蔡昉
何謂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比如,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資本、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分別都是5%,如果沒有生產率的進步,正常情況下產出或GDP增長也應該是5%。如果顯示出的產出或GDP增長大于5%,譬如說是8%,這多出來的3個百分點,在統計學意義上表現為一個“殘差”,在經濟學意義上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或經濟增長的貢獻。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兩種途徑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一是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在生產要素投入之外,通過技術進步、體制優化、組織管理改善等無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從微觀層面上講,企業采用了新技術、新工藝,開拓了新市場,開發了新產品,改善了管理,體制改革激發了人的積極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宏觀層面上講,通過資源重新配置,比如勞動力從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轉向生產率較高的非農部門,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創新發展”與“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一道,作為必須堅持的新的發展理念,以此引領“十三五”時期的發展行動。從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殊要求出發,從經濟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著眼,立足于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任務,堅持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實施抓手和衡量標準,就是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越是在更高的經濟發展階段上,越是要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經濟增長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增長速度換擋,是經濟發展和人口轉變階段變化的結果。2010年,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衡量,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分類和按人均GDP衡量,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同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達到峰值,隨后開始減少,人口撫養比相應上升。這種階段性變化意味著,長期支撐我國高速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逐漸式微,必然導致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實際經濟增長減速。
經濟增長減速并不必然是壞事。從世界經濟史來看,高速經濟增長是特定發展階段上的一種趕超現象。例如,2014年在世界經濟平均2.5%的增長率下,低收入國家達到6.3%,中等偏下收入國家5.8%,中等偏上收入國家4.5%,而高收入國家只有1.7%。這是因為,處在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由于存在技術和生產率的差距,經濟增長具有后發優勢,可以主要依靠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投入實現;而對處在更高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國家來說,經濟增長則必須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是要認識到依靠傳統增長動力,必然要面臨減速的挑戰,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則是要探尋新的增長動力,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比如,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資本、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分別都是5%,如果沒有生產率的進步,正常情況下產出或GDP增長也應該是5%。如果顯示出的產出或GDP增長大于5%,譬如說是8%,這多出來的3個百分點,在統計學意義上表現為一個“殘差”,在經濟學意義上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或經濟增長的貢獻。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一是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在生產要素投入之外,通過技術進步、體制優化、組織管理改善等無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從微觀層面上講,企業采用了新技術、新工藝,開拓了新市場,開發了新產品,改善了管理,體制改革激發了人的積極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宏觀層面上講,通過資源重新配置,比如勞動力從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轉向生產率較高的非農部門,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可以說,越是在更高的經濟發展階段上,越是要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經濟增長。大量經濟學文獻顯示,全要素生產率表現如何,既可以解釋可持續經濟增長與經濟停滯的反差,也被證明是許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時期,準確認識、把握、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重中之重是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實現創新發展。一方面,這個增長新動力主要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衡量創新績效的重要指標。
上一篇:“非好學校不上”是狹隘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