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是正確選擇
要推動經濟繼續穩定發展,應該怎么辦?是繼續刺激需求,還是改善供給結構,使它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現在總體產能過剩,擴大規模投資作用有限,且邊際效用遞減。雖然短期內投資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必須在穩定需求的同時,更有效地去調整結構、進行結構性改革。調整結構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怎么消化過剩產能,特別是上游產業,像鋼鐵、煤炭、水泥、有色、石化。這些過剩產能占有大量資源,它不能有效地產出,效率低下,造成資源的錯配。推進結構性改革,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使資源能夠重新流動起來,按照市場需求的變化有效地再配置,這樣結構調整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現在媒體經常討論經濟下行壓力,總認為經濟下行是個大問題,我覺得,沒有下行怎么會有上行?下行固然是個挑戰,它也可能是個很好的機會,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機會。在經濟繁榮期,企業滿負荷生產,很難下決心去調整結構。而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人們才會下決心去調整結構,重新優化配置資源,所以,不要輕易浪費經濟下行中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機會,經濟形勢變化呼喚加快推進過剩產能有效出清和資產重組、恢復市場優化配置資源功能,“振興”實體經濟,激發和釋放經濟內在活力,為“十三五”,或者更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創造條件。
無論是提升舊動力,還是培育新動力,它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提高生產效率。中國經濟,從供給側看,要素的供給已經發生變化了,我們必須提高要素生產率,也就是說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資的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不是再靠勞動、資本的大規模、高強度投入。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四個動力
“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無論是主動調整,或者是被動調整,都會進行,不主動調,就會被動調。所以,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改造、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繼續發揮舊動力的作用,雖然我國舊動力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動力轉換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舊動力作用的同時,加快挖掘新動力,如何將舊動力積累的市場、資金、供應鏈等優勢轉化為新動力成長的條件。新動力來自何方呢?我認為,大概有四個方面,是培育新動力的重要領域。
動力一,按照“十三五”建議的文稿,產業要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產業發展模式要從過去以鋪攤子為主轉向上臺階為主。上臺階的核心不是擴大規模,而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產品附加值。五中全會已勾勒出未來產業升級的路線圖,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制造業本身,提升制造業的價值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雖然從規模上來講,中國已經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大部分產品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要提升價值鏈,推進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標準按照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和工藝水準,工業產品要提升附加值。三是要在戰略性領域占據地位。四是在生產方式上,要推進更多的智能制造方式。可以將物聯網、大數據、3D打印,這種新一代的新興技術融入到制造環節,來提升中國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制造業要提升價值鏈,離不開服務業的專業化,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還要加快服務業轉型,從推動生產型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的高端延伸。
動力二,增強我國的創新能力。建議稿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放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環節。中國到了通過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幫助制造業提升價值鏈、提高附加值的新階段。現在正在實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的就是要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活力。創新在國家層面,五中全會建議也提到,要實施一批新的國家科技專項,包括航空發動機、量子通訊、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海、升空探測等等,這些領域要部署一批新的科技專項,也要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走到國際科技前沿。建議第一次提到,要從追趕型發展邁向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靠什么去引領?一定要有國際前沿的科技創新。
還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熊彼特說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重新組合,誰能夠實現這種組合呢?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創新。所以我們要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創新的前沿,這次建議稿特別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基礎研究,這個還是第一次。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這個賦予了企業在創新中更加重要的使命。同時,我們需要激發企業家的精神,營造一個鼓勵企業家創新的環境,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商業規則,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來減輕企業家的創新風險。
能不能創新?有沒有創新的生態?有沒有創新的土壤?最重要的是體制,所以怎樣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是解決創新、動力最關鍵的問題。
動力三,塑造新需求。需求側核心就要解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口能夠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所以“十三五”建議特別強調要提高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到2020年要解決一億人在城市里落戶。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7.8個百分點,這就是擴大需求的空間,如果讓這些轉移人口最終在城市居住下來,成為市民,改變生活方式,他們就會釋放出一塊巨大的、新的消費需求。通常城市居民的消費是農村居民消費的三倍多,如果讓這些人口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同一個人的需求就會增加三倍多。包括消費需求,住房需求,還有投資需求,建設新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城市公用事業。
動力四,“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構建全球化的生產運營體系,深度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當中去。去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已經接近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基本持平,中國未來會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我們要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基礎合作領域、產業領域、能源領域有很大的空間。繼續推進各級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我國的鋼鐵、有色、石化、建材都是很有優勢的產能,我們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就可以變原來的進口礦石、原料為進口鋼材。我們可以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高鐵、核電、特高壓電網、通信、航空、成套設備在國際市場也有相當的市場空間。
既要改變我國的供給結構,同時也要看到今后幾年外部需求的擴張,不會像金融危機前一樣,進入很快的階段,我們還要立足于國內的需求,怎樣進一步拓展?這就需要在改善供給結構為主導的情況下,進一步拓展內需,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創新。(金輝)
上一篇:“關鍵少數”當好“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