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11月的第三個周四定為“世界哲學日”,然時至今日,哲學在很多人眼中仍是一個小眾而頗有距離感的領域。“清談”、“晦澀”、“抽象”是不少人對哲學的印象。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哲學?哲學對普通民眾有何意義?“世界哲學日”之際,光明網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高宣揚,談談生活中的哲學。以下為采訪實錄。
?
跟哲學相遇是一種幸運
?
我高中畢業后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五年,加上研究生四年,整整九年專攻哲學。畢業后,我又很幸運地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12年。1978年前往巴黎第一大學攻讀哲學博士,然后留在當時由德里達當院長的巴黎國際哲學院做研究員,接著又在巴黎第十大學任職到1996年。其中,1989年到東吳大學任教,這期間來往于臺灣和巴黎,沒有中斷自己的哲學研究。2002年我退休后回到國內,又很幸運地受到國內多所大學邀請去授課。
這段經歷,我談了很多次,一再地說幸運幸運,人生道路上能夠像我這樣一直連續不斷的與哲學打交道,從事哲學研究,是不容易的。這讓我的人生很美好,很有意義。
?
人生處處皆哲學
?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理論問題,這的確是很抽象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自然地進入到哲學領域里去。但實際上,作為世界觀、人生觀,人人都經常會遇到很多哲學問題,與哲學相遇,但是沒有意識到。如果每個人都能很自覺地去思考,他就會很自然地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可以為每個人的人生帶來新的意義,提升他的生活層面,提升他對自己人生的理解。
人實際上是有超越能力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會找出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出路,就會不斷提升自己。因為人不只是有意志,還有天生的本能的一些情感。更重要的是,人還會思想,這使得人永遠都有可能運用思想能力來提升自己的超越性。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的,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盡管蘆葦很脆弱,但是人高于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他可以通過思想不斷超越。正是因為通過超越,人就會遇到哲學,就會達到哲學的高度。只是不同的超越能力,不同的思想能力和訓練,使得人不一樣。有的人超越得多一點,超越得高一點,對哲學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生命本身不斷的超越,可以通過哲學、藝術、科學和宗教這些不同的渠道。在人有超越能力這點來說,人人都有可能理解哲學。
?
哲學的“生活藝術”本質有待回歸
?
哲學本身就是追求智慧的。什么叫做智慧?智慧不僅是理論上的東西或抽象的概念,它是在我們生活中存在的。而且經過生活的鍛煉,經過豐富的經驗對我們的教育、教訓,我們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智慧能力。這個智慧從古代開始,基本上分成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這兩個智慧連在一起,分割不開。哲學就是一種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的結合。中國哲學很早就有自己的傳統,從《易經》到《道德經》、《論語》,包括講兵法的《孫子兵法》,講醫學的《皇帝內經》等,這些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的哲學總結。《易經》、《道德經》都講得很清楚,人活著要學會生活的智慧。在古希臘,蘇格拉底之前的很多哲學家也都強調哲學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只不過后來西方文化的發展,把哲學變得越來越抽象化、邏輯化,越來越脫離實際生活。
經過啟蒙運動以后,特別是后現代以來,西方的思想家都反思這個問題,認為必須還哲學的本來面目。著名的法國當代哲學家福柯就談到:“哲學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法國另外一個哲學家皮埃爾?阿多寫了一本書說:“哲學是一種生活藝術。”這一點,恰好跟東方的哲學相契合。真正的哲學應該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這種藝術既是理論的,同時也是實踐的,而且本身就是一種技巧、能力,一種克服困難、處理問題的藝術。而且我們特別強調,現代的社會千變萬化,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生活,尤其要強調學哲學,掌握好人生的藝術。面對中國現代化,我們應該要走自己的路,要學西方的哲學,更要重新發掘和發展中國哲學。
?
(光明網記者 王超)
欄目簡介
《“五老”評熱點》是光明網最新推出的一檔有聲互動節目,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五老”(即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授、老模范),以“有聲評論”的方式,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深入解讀。
往期回顧
聯系我們
如果您也是“五老”中的一員,愿意與網友分享自己對于新聞事件的看法,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wulao@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