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理論·習主席出席G20峰會系列談九】
作者: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鄭安光
11月15-16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召開的,占世界GDP總額80%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再次共聚一堂,共同把脈全球經濟,共謀世界發展宏圖。當前世界經濟提振乏力,會議前夕巴黎恐怖襲擊投下的政治陰霾,無疑使得業已失衡的全球治理秩序雪上加霜。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沉疴纏身的世界經濟和治理秩序至今難見起色。然而此次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不僅切中了國際經濟不振的肯綮,為其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匡正失衡的全球經濟治理秩序貢獻了中國智慧。
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治理需要經歷一個再平衡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不能說是鳳凰涅槃的重生,但必定是脫胎換骨的重構。全球經濟發展首先必須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再平衡。世界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是舊的發展方式所面臨的“增長的極限”。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為此,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在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兩大根本,一是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二是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為此應該把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作為二十國集團新的合作重點,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全球經濟調整的第二個層次,是世界經濟發展戰略的再平衡。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全球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活動都主動或被動地被納入到這個市場中來。然而各國的經濟規模、發展階段甚至是國情特點卻是千差萬別。這無疑造成了各國經濟發展戰略協調的失衡。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這種發展戰略的協調的失衡更是凸顯出來。有的國家變得內向保守,在應對危機時不僅力圖獨善其身,有時甚至以鄰為壑。這直接背離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在此次會議上,習主席也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各國必須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在這方面中國“行勝于言”,不僅是積極的倡導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2014年“一帶一路”宏大發展戰略構想的提出,把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最近,我國又正積極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十三五規劃”。事實上,許多“二十國集團”國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如俄羅斯的“歐亞戰略”、印度的“季風計劃”等,這些發展戰略的協調推進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戰略也要求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的再平衡。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和主要機構,脫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安排,反映了當時世界政治經濟領域的權力分布狀況。然而戰后七十年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后以來,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傳統強國依然實力強大,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迅速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權力結構。然而當前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嚴重不足。這種世界經濟治理結構變革的滯后無疑對世界經濟的良好發展造成掣肘。這種困難必須從兩個方面進行克服。一是在現有機制內擴大新興市場國家的權力份額,如提高中國、印度等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份額。在此次峰會中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完成特別提款權審查報告,明確指出人民幣滿足可自由使用標準,建議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他還呼吁金磚國家繼續支持人民幣“入籃”。這顯然有利于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二是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為主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等。
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當今世界經濟治理體系積弊已久,很難期待會有一副神藥在短時間內可以藥到病除。但習近平主席的倡議和主張無疑是一副一劑寬猛相濟的良藥,對準了當代世界經濟發展和治理的病灶。若各國遵道而行,世界經濟面貌煥然一新定然指日可待。如此,這便是以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解決世界問題的又一典范。
[責編: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