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2015-11-13 09:22 來源:經濟日報  我有話說
2015-11-13 09:22:30來源:經濟日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三、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

  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是多年形成的。它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融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地方政府性債務出現了超越自身財力且責任不清晰、運作不規范等問題。根據國家審計署的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655.77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393.72億元。雖然這些政府性債務大多有相應的資產和收入作為償債保障,且各項風險指標均處于國際通常使用的控制標準參考值范圍內,但必須看到,由于近兩年土地出讓收入越來越少,使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通過銀行表外業務、財務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甚至民間集資等“影子銀行”渠道籌資。此類融資具有成本高、產品設計復雜、直接債權人分散、交易脫媒化等特點,風險隱蔽性較強。此外,此類債務的期限錯配風險也更為突出。因此,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財政風險,《建議》提出,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

  如何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根據中央相關文件精神,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權限。經國務院批準,省(區、市)政府可以適度舉借債務,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區、市)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借。地方政府舉債采取政府債券方式。二是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分類管理。地方政府舉債不得突破批準的限額。一般債務通過發行一般債券融資,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專項債務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三是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地方政府在限額內舉借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并遵循市場化原則。舉借的債務,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四是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財政部根據債務率、新增債務率、償債率、逾期債務率等指標,評估各地區債務風險,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風險預警。債務高風險地區要積極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風險。對甄別后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各地區可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五是建立考核問責機制。把政府性債務作為嚴格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

  四、健全政府采購政策

  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從1995年開始試點,2000年全面推行。從總體上看,政府采購制度在規范財政支出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揮源頭防腐作用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國政府采購法雖然明確規定,政府采購應當有助于實現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但實際執行力度并不夠,效果也不明顯。舉例來說,對節能環保產品的采購就明顯傾斜不足。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產品采購清單范圍較窄,產品數量僅占政府采購的2%左右,實際采購額占比也不高,2012年僅為15%多。同時,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政策操作性不強,在采購中很容易被規避。另外,現行的政府采購政策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也不夠。2011年之前我國就建立了政府采購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核心是以國內知識產權、注冊商標專用權等作為準入標準,并制定了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但由于種種原因,2011年7月起,就停止執行這一政策,各地隨后也廢止了相關目錄。

  針對這種狀況,《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落實《建議》的這一要求,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將政府采購管理制度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總體設計,不能只在供應商、采購人、中介代理機構這個小圈子里打轉。創造條件加快啟動政府采購法修訂工作,強化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和社會目標,并在采購需求確定、評審流程設計、績效評價體系等方面作出剛性規定,確保相關規定可執行、可落地。二是細化配套措施。在優先采購使用創新產品方面,應出臺有關創新產品的標準和采購管理辦法;為支持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可在采購數量上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專門的預留份額;還可允許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這方面率先探索。在優先采購使用綠色產品方面,可以法規形式明確要求政府機關必須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并制定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清單,發布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手冊,建立綠色產品采購網絡。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