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內外發展聯動問題。應該看到,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而我們國家的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我們在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貿話語權方面的能力還比較弱,熟悉和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需要加快彌補這方面的短處。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下,在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影響空前緊密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國家要想發展得好,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良好局面。樹立開放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到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在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平問題比較突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這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這方面的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才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樹立共享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到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總之,要突破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這三大突出問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就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必須強調的是,這五大發展理念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而必須是有機統一地加以貫徹實施。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講貫徹,最終要生根落地到發展行動上。
第四點體會:五大發展理念最終要靠實踐來落實、來檢驗,《建議》對堅持五大發展作出了部署,明確了任務,提出了舉措。我們就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抓好任務的落實、舉措的落實,以舉措的落實實現任務的落實。梳理下來,《建議》提出重大改革發展舉措有300項之多。
?。ㄒ唬╆P于堅持創新發展
在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里,我國發展對創新的需求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強烈而緊迫。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從國際發展環境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關于科技革命,比較一致的看法是,21世紀上半葉出現新的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較大。至于革命具體發生在哪些領域,哪些技術會率先突破,判斷不盡相同。2013年,麥肯錫發表的研究報告提出了12項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先進機器人、下一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工具、能源存儲技術、3D打印、先進材料、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可再生能源。美國蘭德公司發表的題為《2020年的全球技術革命》研究報告提出了16個未來應用最廣泛的科技領域,包括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無線通信技術、轉基因植物、水凈化技術、低成本住宅、工業環保生產、混合型汽車、精確治療藥物、人造器官等。中科院認為,在能源與資源領域、網絡信息領域、先進材料與制造領域、農業領域、人口健康領域等出現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較大。同時,我們要看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相伴相隨,上述新技術的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必然會推動新興產業的興起,帶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世界主要國家為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紛紛把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出臺了一系列創新戰略和行動計劃。2011年,美國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2013年,歐盟啟動最新的研究與創新框架計劃《地平線2020》;2013年,德國開始實施“工業4.0”戰略;2014年,英國發布《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偟膩砜矗履茉?、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空間技術、制造技術等是各國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由此可見,創新已成為大國競爭的焦點,唯有創新成績優勝者才能贏得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和主動權。
從國內發展環境看,我國幾十年來的發展基本上屬于粗放型發展,靠的是要素投入、低成本和人民群眾的超強勞動。成就很大,代價也很大,能源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損害嚴重,同時也積累下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經濟質量和效益低等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出來了,一些企業就往那邊搬了。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又在搞再工業化,吸引企業回遷。我們的企業綜合成本只有可能升,不可能降,搞過去的那種低成本競爭肯定沒有前途。還有就是,再繼續搞粗放型發展,資源環境也承載不了。
窮則變,變則通。老路走不通了,就要走新路。要想走出新路,就要勇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突破瓶頸制約、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們國家要走在世界發展前列,根本出路在于創新。”以這樣的戰略眼光,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這次全會對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作出了部署,強調“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具體從7方面作出了部署。
第一個方面是培育發展新動力,總體要求是“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基本途徑是三條:一是著力擴大居民消費,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二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三是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重大舉措有: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等。
第二個方面是拓展發展新空間,具體就是在區域發展空間、產業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網絡經濟空間、藍色經濟空間這五個空間進行拓展。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重大舉措有: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推進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等等。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重大舉措有: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等等。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重大舉措有: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等等。拓展網絡經濟空間,重大舉措有: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等等。
第三個方面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要求是“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大舉措主要有: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等等。
第四個方面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總體要求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敝卮笈e措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等。
第五個方面是構建產業新體系,總體要求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基本途徑是:“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敝卮笈e措有: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等等。
第六個方面是構建發展新體制,總體要求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重大舉措有: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等等。
第七個方面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總體要求是“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并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采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重大舉措有: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等等。
上一篇: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