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江時學
2015年10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出席中英工商峰會時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這個“朋友圈”;“一帶一路”是多元的,各國企業以及各界有識之士都可以廣泛參與這一倡議;“一帶一路”是共贏的,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許多歐洲人對“一帶一路”表達了強烈的興趣。這一倡議的實質性內容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因此,中國能否使歐洲國家得益于“一帶一路”,取決于雙方如何實實在在地共同落實“五通”。
中歐努力強化互聯互通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政策溝通在“五通”中位居首位,足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2013年11月中歐雙方共同制定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確定了2020年之前雙方在和平與安全、繁榮、可持續發展、人文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共同目標。在這一規劃中,共有25處提到“政策交流”、“政策溝通”或“政策對話”。由此可見,雙方都認識到了政策溝通的重要性。
政策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政策對話。在中歐關系的發展進程中,政策溝通較好地發揮了頂層設計的功效。中歐不必為了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政策溝通而放棄現有的對話機制,因為“另起爐灶”的機會成本很大。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強化現有政策對話機制的效能,使其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服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必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要正確處理多邊與雙邊的關系;二是要拓展政策對話的范疇;三是要進一步發揮智庫的作用。
設施聯通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迄今為止,中歐之間已開辟了數十條海陸空通道。這些通道在推動中歐經貿關系和擴大人文交流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實現設施聯通的過程中,中歐雙方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如何確定雙方感興趣的工程項目,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二是如何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三是如何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四是如何調動各類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的積極性;五是如何籌措巨額資金;六是如何確保投資的經濟效益;七是如何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八是如何應對工程技術障礙。當然,中歐貿易產品多種多樣,有些適合于鐵路運輸,有些則適合于海路運輸。這意味著,片面強調中歐之間鐵路線的重要性是失之偏頗的。
拓展經貿合作方式
貿易暢通包括貿易和投資兩種最重要的經貿合作方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2014年,中歐貿易額突破6000億美元,比40年前增長了250多倍。雙向投資也在穩步增長。截至2014年底,歐盟在華直接投資累計966.3億美元,中國對歐直接投資累計498.6億美元。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帶動貿易暢通如能成為現實,必將進一步提升中歐經貿關系,也有望使中歐貿易額在2020年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
為了實現貿易暢通,中歐有必要在互惠互利原則的基礎上應對貿易摩擦等問題。中國的期望并不高:中國希望進一步提升高技術貿易,希望投資協定談判早日結束,希望盡早啟動中歐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并希望歐方調整放寬軍民兩用等產品的對華出口限制。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述條款的規定應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日后15年(即2016年)終止:“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世界貿易組織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終止上述條款非常有利于中國企業的。但是,歐盟何時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尚為未知數。
上一篇:中國法文化傳統中的“少年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