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黃坤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必須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良好的文化條件。
深刻認識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實踐自覺。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決定著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成功實踐,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國興邦的重大戰略,成為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際環境更加復雜,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國內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觀念、不同價值取向的碰撞交鋒更加頻繁。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確保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這些年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樣化、差異化特征日益明顯;但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尤其是在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有的黨員干部信仰迷茫迷失,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比較嚴重,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樹立新風尚,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結合起來,把服務人民與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文化小康”。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柱。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深沉厚重的力量。縱觀人類發展史,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在當時物質文明強盛的國度,通常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在物質生產上不斷創造奇跡,同時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新的輝煌。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既表現為以經濟科技為核心的國家硬實力的直接較量,也表現在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引領的國家軟實力的深度角逐。中華民族走過苦難輝煌的近代歷史,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不懈奮斗,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肩負偉大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高舉精神旗幟、傳承精神基因、強化精神紐帶,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譜寫中華文化新的篇章。
上一篇: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蕭條”
下一篇:從傳統政治制度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