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更全面系統深刻地回答了,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現在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滿打滿算只有5年時間。怎樣確保在這5年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各項目標,關鍵是要制定好十三五規劃,明確我們的發展理念,出臺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今后落實和驗收的依據。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這些變化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制定“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趨勢和要求。
比如,從經濟指標來說,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是9.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是7.4%。但近兩年來,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都開始放緩腳步,經濟下行的趨勢從去年第四季度進一步顯現出來,未來幾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可能會更大。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率已經跌破7%,直抵6.9%。如果GDP和人均居民年收入增長連續跌破7%,甚至出現6.5%以下的增速,那么到2020年實現再翻一番的難度就會很大,這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度也會增大。
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很重要,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放松發展經濟這根弦。我們一定要牢記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把蛋糕做大;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一定要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更加全面系統深刻地回答了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因此,它們不僅僅在“十三五”期間,而且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之后,仍將發揮深遠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十三五”規劃一手托著全面小康社會,一手開啟現代化新征程,承接過去、現在和未來,意義重大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3年時間里,到23個省市區進行了35次調研,7次提到“十三五”規劃。在接見外賓和出國訪問中,也有5次提到“十三五”規劃。這次在五中全會上,他又改變慣例,親自作關于“十三五”規劃的說明。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總書記為什么如此重視“十三五”規劃?因為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任期內第一個完整的五年規劃,它不僅是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而且是承接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一手托著全面小康社會,一手開啟現代化新征程,承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這只是歷史賦予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使命之一。與此同時,新一屆領導集體還將肩負起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就是開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從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歷史時期。從時間上講,就是從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時間。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它的顯著特征,就是實現全面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兩大歷史任務既相聯系又有區別,只有全面建設好小康社會才能順利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并為未來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不要以為未來30年的現代化建設僅僅是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簡單延續,它是更高階段上的國家建設,必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新問題、新挑戰,現代化的最終實現需要更寬廣的視野、更宏大的戰略、更嚴酷的斗爭,是經濟模式、生產方式乃至文明形態的根本轉變和飛躍。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實現現代化的未來反觀和審視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更主動地對接未來現代化的新征程。換言之,我們必須全面規劃好現代化建設的新藍圖,決不能認為它離我們還很遠,還用不著操心。要知道,國際上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半途而廢、前功盡棄的國家比比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掙扎的國家也為數不少。我們時刻不能忘記它們的教訓。
由此可見,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我們黨既要率領全國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要科學認識和謀劃未來30年的現代化建設全局,積極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歷史任務和歷史定位。
基于這樣的認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及時作出“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歷史時期”這樣一個時代判斷,使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都要明白我們所處時期的歷史定位和歷史任務,自覺開展這種新時期“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在這個時期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策略,也都要體現這一歷史定位和歷史任務,為開展這種偉大斗爭樹立起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
善于把握時代特征,確定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也是首先對時代主題進行了重新判斷,認為已經從冷戰轉向和平與發展,從而提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以后,他反復強調要把握戰略機遇期,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到了世紀之交,雖然時代主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也表現出了一些不同的階段性特征。比如,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撲面而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要應對各種挑戰,就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到了新世紀新階段,雖然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各種矛盾更加集中突出,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突出問題,科學發展觀由此應運而生。
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手中。這一代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歷史使命。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都強調,我們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只不過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這些新的特征和變化,沉著應對,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做好準備。
上一篇: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