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社科院黨委書記 唐洲雁
剛剛閉幕的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新的重大戰略部署,會議討論通過的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可以說,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站在了全面小康的大門口。站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回溯探討一下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樣建設全面小康以及實現全面小康后我們還要向什么樣的新目標去進發,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進入”到“建設”,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對小康社會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化
所謂小康社會,實際上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追求的一個美好夢想。早在《詩經》里就提到了“小康”這個詞。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曾經對小康社會作過一個描述,表達了中國人對衣食無憂、滿足溫飽生活的向往。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前來中國訪問,問中國式的現代化到底是什么樣子?鄧小平回答是“小康之家”,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小康社會。此后,鄧小平每次見到外賓,幾乎都要談到小康社會的目標問題,越談思路越明確。到十三大前夕,大致形成了這樣的戰略設計:即從1981年到20世紀末,花20年時間,使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再花50年時間,也就是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今天,我們把鄧小平的這一戰略設計稱之為“三步走”,鄧小平也因此獲得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稱號。
世紀之交,我們實際上已經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所以黨的十五大提出“進入”小康以后,還有一個“建設小康”的問題。當時提出一個新的“翻兩番、三步走戰略”,即在21世紀頭20年翻兩番,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再用3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正因為如此,后來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在此基礎上,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鄧小平的“進入”,到江澤民、胡錦濤的“建設”和“全面建設”,再到習近平的“全面建成”,表明了我們黨對什么是小康社會、如何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深化,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明確、要求更嚴格,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也更加充足!
從允許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強調補齊短板、“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理想日漸突出
五中全會把未來5年看作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全面小康,顧名思義,關鍵是“全面”。這個“全面”,除了它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它覆蓋的人群、涉及的地域也都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邊窮每一個地區在內,不讓任何一個人、一個階層、一個民族掉隊的全面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因此,我們“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同時,也“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當然,全面實現小康,56個民族都要達到,“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對于“全面”的內涵,五中全會還作了進一步拓展,提出了一個新理念,叫共享,強調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為了達到共享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規劃建議中提出,“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其中特別提到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認為這是一個突出短板,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為此,他強調要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解決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可以說,在建設建成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從當年強調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今天強調“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我們方針政策的一個重大戰略轉變,是我們對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如何實現全面小康認識和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上一篇: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