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副校長 趙長茂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向廣大人民群眾描繪了一幅更加美好、幸福、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圖景。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十三五”規劃建議依據十八大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從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現實出發,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新的目標要求,重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既體現了我們黨在經濟發展上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經濟規律的科學態度,也體現了按既定目標堅定前行的戰略定力和戰略眼光。據測算,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我國未來五年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應該保持在6.5%以上,而從經濟增長潛力看,未來五年實現平均7%左右的增長是可能的。因而,“中高速增長”可以說不是一個絕對的平均數,而是一個增長的合理區間。
從“十三五”規劃建議對經濟增長目標的表達看,“兩個翻一番”絕不是單純的數量概念,而是建立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和“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的翻一番。與十八大提出的目標要求相比,“包容性”的提法替代了已有的“協調性”,增加了“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這意味著,“兩個翻一番”的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了,體現了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意味著未來五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不是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而是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讓人民群眾更多分享成果的發展,是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的發展。此外,需要深刻領會和把握的經濟增長目標新要求還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發展空間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二是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三是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四是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這些新要求,從不同角度體現出我們黨對我國經濟增長新趨勢的科學把握和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為了實現新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著眼于破解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難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真正把推動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撐。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十三五”規劃建議不僅強調要實現十八大確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標,還鮮明提出要讓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普遍提高。新的目標要求,既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
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描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主要標志是:就業比較充分、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及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特別是“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讓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富有新意的是:第一,首次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并把公共服務體系的涵蓋范圍明確為“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同時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要求以“水平穩步提高”作了新的表達。第二,關于教育現代化目標,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出發,突出強調了“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第三,首次明確提出扶貧攻堅的三個具體目標,這意味著,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將擺脫貧困。這一目標的實現,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乃至人類文明進步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目標高遠,任務艱巨,正所謂“櫻桃好吃樹難栽”。要在未來五年讓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特別是要實現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必須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同時要應對出現的新問題。為此,必須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既要守住底線,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又要突出重點,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通過精準扶貧保證未來五年間每年14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各項制度,另一方面要引導預期,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把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方向轉化成人民群眾自我奮斗的目標。
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全面小康不僅是物質的小康,更是精神的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強盛為根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基礎上,提出“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的新要求:第一,把“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銜接,提出“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的要求。第二,首次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風尚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作為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第三,在強調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的同時,首次把“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作為衡量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第四,在增強文化軟實力方面,提出了讓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的新要求。
從現實看,要把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一些領域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國家文化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等等,文化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軟實力,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對照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關于全面建設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目標要求,可以說“十三五”規劃建議把相關的目標要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第一,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新要求。十六大報告的提法是“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十七大報告的提法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從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到“明顯改善”,再到“總體改善”,說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認識和把握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新要求的提出,意味著我國未來五年生態文明建設將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目標定位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第二,首次提出“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綠色發展水平上升”,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確定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從而“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的五個發展理念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強調綠色發展,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第三,對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提出了“大幅提高”和“大幅減少”的更高要求。我國是一個資源能源人均擁有量和供給水平偏低的國家,把“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確定為目標,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針對性和戰略意義;面對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嚴峻形勢,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作為目標,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針對性和戰略意義。第四,首次把“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納入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體系,明確把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上升為碳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對于我國來說,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同時,面對日趨加大的碳排放壓力,加強碳排放控制已刻不容緩。把碳排放控制從“強度”控制調整為“總量”控制,難度加大,是一種自我加壓,但“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將使全面小康更有質量,使全面小康社會的色彩更加亮麗。第五,首次提出“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新的目標要求。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此,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以有力措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并單列出來,是“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一個突出亮點,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更加全面。
從一定意義上說,全面小康社會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的社會。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制度層面明確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此基礎上,“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具體化,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這一新的目標任務,并從多個層面把“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進一步描述為: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也是國家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體現了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民主和法治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制度,民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主要標準是“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主要表現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而“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受到有效保護”則是全面小康社會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的集中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必然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的目標要求,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體系的內涵,意義重大。黨的領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保證,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必將為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有力支撐。誠然,上述目標要求的實現,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甚至可以說改革深化到什么程度,各方面制度就完善到什么程度。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決戰決勝,離不開目標指引。“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就是展示前景、凝聚民心、激發斗志、催人奮進的旗幟。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挺進的新號角已經吹響。只要我們萬眾一心、不懈奮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上一篇:用學術書寫時代進步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