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使命與對策建議
上海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總體戰略部署有機結合,兼顧短期利益與長遠目標,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向制度要效率。準確把握自身發展的問題和階段性特征,科學系統謀劃,抓住和用好“十三五”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破瓶頸,除糾葛,鏟癥結,廢頑疾,切實履行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國家使命,圓滿完成決勝階段所肩負的歷史任務。
革故鼎新,堅持創新發展。上海要立足“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破除思想束縛、制度瓶頸和利益藩籬,強化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切實把創新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強調集聚效益推動高效率產出,實現由市場驅動和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轉換。圍繞市場化、國際化和民生化,抓住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契機,圍繞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大數據、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力爭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占據產業鏈高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城市治理模式,加強基層自治,完善組織方式,建立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的利益和責任共同體,創建社區治理新范式。營造更具競爭力的創新軟環境,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實現人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統籌兼顧,堅持協調發展。上海要深刻認識城市群集聚發展的特征和規律,置于長三角以及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以系統和全局的眼光謀篇布局,強化責任擔當。遵循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浦東新區對接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滬舟甬大通道,推動與舟山新區乃至浙江省的聯動發展; 發揮虹橋商務區服務長三角的功能,促進區域內城市集成聯動,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上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 積極廣泛開展區域治理合作,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與幫扶力度。以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網絡化、組團式、多中心發展的格局。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立與全球城市相適應的文化體制,重視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文化、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注重生態,堅持綠色發展。上海要基于循環策略,運用低碳技術,發展綠色經濟,追求生態文明。以低碳能源結構為基礎、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制度體系為保障、生態文化為導向,創新城市綜合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健全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激勵約束機制。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大力推進崇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建設,打造生態文明特區,爭當全國的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排頭兵”。將虹橋低碳商務實踐區打造為近零碳排放區,建立可持續的城市運行方式和居民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建成“產城融合發展、環境生態文明”的世界一流商務區。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勇于生態環境擔當,主動對周邊區域進行橫向轉移支付。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水系生態治理,創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場機制。
互聯互通,堅持開放發展。上海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進全方位開放戰略,以開放倒逼改革創新發展。強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制度體系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三大核心任務,對接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不斷拓展改革新領域,發揮自貿區的“溢出效應”,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貢獻力量。充分發揮國際航運中心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水平,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域并進,疏通“一帶一路”這雙翅膀的血脈經絡。創新“兩國雙園”、“省市雙園”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產業合作共贏機制,開辟“飛地、飛人、飛技術、飛管理”的新模式,形成資源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
民生為本,堅持共享發展。上海要創新精細化的分配制度,以一次分配保障效率,以二次分配實現公平,以三次分配彌補社會短板,以分配方式的優化調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創建智慧韌性城市,提升基礎設施能級,加快公共信息資源開放,最大限度地釋放信息生產力。全面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就業空間。發揮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公平就業的制度體系。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構建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和醫藥分開改革為關鍵,深化醫藥衛生及食品安全體制改革,完善技術支撐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應急產業,加強風險防控,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健康平安上海。
上一篇:歷史虛無主義怎樣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