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韓傳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繪制了當前和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宏偉藍圖,令世界矚目,令國人鼓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是對全球發展大格局時代性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十三五”規劃頂層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是規劃貫徹實施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決勝階段的目標與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任務艱巨,時間緊迫。今后一段時期,世界經濟仍將處于復蘇動力不足的深度調整之中,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和轉型全面發力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現實問題。我國2010年到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為7.78%左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6年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必須維持在6.5%到7%,保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10000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時,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達7017萬,六年內要實現全部脫貧,平均每月要減貧100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均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實現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等等。因此,必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勵精圖治、心無旁騖、勇于實踐、大膽創新,以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以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層次變革撬動生產關系的同步再調整。
“十三五”時期也是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發軔階段,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面對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不能急于求成,行不從徑,要尊重和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注重打基礎、利長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修習內功、積聚勢能,構筑長久不衰的發展活力,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勇于實踐、銳意創新,保持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最終實現。
戰略機遇期的變與不變
國際國內局勢發生深刻變革,倒逼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笆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成功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不斷豐富發展新內涵,開拓發展新境界,譜寫發展新詩篇。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大、最深刻的調整和變革,呈現錯綜交織的復雜態勢,面臨著環境惡化、氣候變暖、非傳統安全等諸多重大問題的挑戰,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世界范圍的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在能源資源、大宗商品、新材料與新技術、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治理等重要領域,世界各國具有更加廣泛的共同利益,相互依賴性進一步增強,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中國可以順勢而上,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關鍵節點,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社會變革空前廣泛和深入,各種深層次的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日益顯現和激化,面臨經濟失調、社會失序、心理失衡、倫理失范、環境失穩等風險的嚴峻挑戰。同時,經濟總量穩步增長,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50%,城鎮化率達到53.73%。“改革紅利”空前釋放,“人才紅利”開始顯現,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運籌國際關系的資源和手段更加豐富,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力的地位不斷夯實。巨大的市場潛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體制保障,為我國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機遇。
機遇與挑戰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要主動應對和妥善化解復雜挑戰來尋求和創造機遇。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尚未恢復元氣,全球經濟治理的理念、結構和規則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我國與世界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的互利合作關系縱深發展,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要進一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參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不斷提升我國的制度性話語權和號召力、影響力、標準力,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序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主動創造重要的歷史性機遇。
戰略機遇期必須要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的重要作用。前一輪的開放型經濟已將“要素稟賦優勢”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跟隨模仿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改革創新的決定性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勇于改革、善于創新,是對新的戰略機遇期發展戰略的最好解讀。以全面深化改革來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持續強勁的動力。主動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所引發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搶占新一輪科技競爭制高點。
上一篇:歷史虛無主義怎樣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