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對于新時期江蘇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對此,要厘清政府職能邊界,廓清政府干預范圍;要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化政府職能結構;要尊重民間市場力量,增強市場發展活力;要還原市場調節能力,形成資源配置主體;要完善市場運營體系,發揮市場作用機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對于確保江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江蘇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狀況
市場化程度還要加強。在持續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江蘇不斷積極探索多種發展道路,從鄉鎮企業崛起到蘇南模式廣為天下所知,從“昆山之路”到開放型經濟成為全國排頭之兵,市場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然而,從發展的眼光看,尤其是根據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最新精神,江蘇在市場化發展上還應邁出更大的步伐,尤其是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江蘇還有新的理念需要樹立,新的關系需要梳理,新的障礙需要突破。
“強政府”痕跡明顯。多少年來,外界對江蘇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的特征常常以“強政府”加以概括;很長時間內,江蘇官方文件也經常提到要發揮“強政府+強市場”的疊加優勢,對“強政府”的特征做了自我肯定。雖然“強政府”本身并無優劣之分,但若放入到政府與市場的特定關系之中,其功能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政府與市場本應界定的清晰關系。從政府集中資源和國有經濟比重的有關數據看,江蘇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弱化“強政府”色彩的。據統計,2012年江蘇一般性預算財政支出為7027.67億元,占GDP的13%,這個占比要高于浙江、廣東和山東,這至少說明江蘇政府集中的財力相對多于其他經濟發達省份;從非國有經濟企業職工占全體職工比重看,江蘇的數據明顯低于浙江和上海,說明國有經濟規模仍然偏大,仍會阻礙市場活力。
產業規劃政府意識強。長期以來,政府習慣于強化產業發展,通過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確立未來幾年的產業主導方向,制定若干個或一批產業作為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一般情況下,哪些產業會被市場所接受,會發展到什么規模、什么層次,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機遇和風險,沒有人能預見到,甚至市場自身也預見不到,自然政府也無法預見,所以憑政府自我感覺編制出來的產業發展規劃,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政府之所以習慣在中長期規劃中看重產業規劃,主要還是有政府主導經濟的意志,希望通過幾個關鍵“抓手”,即產業及產業發展規劃,來迅速推動經濟發展。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適當淡化對產業發展的規劃。
上一篇:引領發展新變革開拓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