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夯實基礎,扎牢籬笆十分必要。
其一,頂層設計與系統推進同步。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協同布局,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戰略的更大格局上建設智慧城市群、城市帶。要從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入手,建設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破解復雜的系統設計難題;通過優化整合城市規劃、疾控、安監、交通等相關部門的業務信息和實時數據,為綜合決策、運營管理等提供支持,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應急效率。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智慧城市建設不能求大求全,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體現頂層設計與系統設計同步推進的要求。
其二,重視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基于大數據的應用和發展。我國已是數據大國,互聯網成為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平臺。應在打通存量信息孤島和增量信息共享上下功夫。在打通信息孤島方面,應加大力度解決標準化問題,逐步實現利用公共財政建立的數據庫的開放和共享;同時應推動紙質資料的數據化。推動建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數據資源清單,按“增量先行”思路,加強部門數據的統籌管理,建設國家數據統一開放平臺。
其三,扎牢籬笆確保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建設必須更加關注信息安全。當下,政府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尚未到位,適應大數據發展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資產保護等體系還沒有建立,政府因而應著力將基礎設施分級分類,繼續深化在網絡基礎設施及信息資源方面的安全防護,企業應該加強產業合作,形成合力,帶動安全信息產業的發展。
(三)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應加速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建立物流配送體系、城市消費需求與農產品供給銜接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電子商務,并向旅游、餐飲、文化娛樂、家庭服務、養老服務、社區服務以及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領域延伸,以產業集聚和經濟繁榮支撐智慧城市的發展。
其一,培育發展新興業態,提高產業智能化水平。一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提高工業智能化水平。此外,還要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實現智能管控。二是加強產業鏈管理。根據需求進行訂單生產,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大規模柔性定制生產轉變,從單項技術推廣應用延伸到最佳適用技術的優化集成,從單個企業技術改造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供需平衡和交易成本節約。三是發展現代物流和電商。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帶動線上線下互動,真正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實現由采購、物流和銷售各環節高成本、高庫存、低效率、信息不對稱,向信息披露、加速交流和推廣轉變。
其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循環再生效率。智慧能源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十分重要;節能、提高能源效率應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內容。智能電網是配備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高度自動化供電電網,以實現從發電機到用戶的端到端的雙向數據流。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推進以智能電網為配送平臺,以電子商務為交易平臺,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發展,實現綠色電力點到點交易及實時配送和補貼結算;完善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系統,統籌部署電網和通信網深度融合的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同纜傳輸、共建共享。此外,利用遠程控制等智能技術建設綠色建筑;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打造智能交通,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優化資源配置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三,拓展融資渠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應當出臺標準,規范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市場機制和經營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既可拓展城市管理的資源,又可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質量。通過財政改革、購買服務和政府引導等多種模式,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在推進城鎮信息化的過程中,加大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力度,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綠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應當得到扶持。
上一篇:把握現階段優化資源配置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