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 周宏春
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聲勢如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政府數據號召開放,開發模式不斷創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深入認識智慧城市的現狀和內涵、把握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和著力點,意義重大。
智慧城市建設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不僅代表著新時期城市信息化的發展方向,而且是實現城市經濟轉型、精細管理、優化服務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城市建設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不僅意味著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公共信息更透明,還意味著資源配置更合理,生態環境更宜居,城市更有活力。可以說,智慧城市是過程也是結果,是信息化引領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以新理念、新路徑和新模式發展而成的城市;是信息化和數字化階段后邁向智慧化階段的過程,也是信息化時代以新目標和新遠景發展而成的城市。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更是實現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轉型提升的新支點和新動力。那么,如何建設智慧城市?路徑決定成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城市發展基礎、完善產業支撐等方面下功夫。
(一)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以信息、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需要政府和企業的通力合作。數據是基礎,安全是保障。目標明確,路徑對頭,措施得當,才能使智慧城市發展收到預期效果。
第一,應堅持全球視野與立足實際相結合。順應信息化的國際潮流,在互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上引領國際潮流,并形成專利和知識產權。智慧城市建設也應從當地實際出發,依據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特色、信息化等條件,創新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廣覆蓋、多層次、差異化、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使公眾公平分享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化的成果。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與需求驅動相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應堅持問題導向、需求拉動、注重實效,做好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應采用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統籌資源配置、條塊銜接聯動、信息互聯共享,推進智慧社保、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的智慧化管理與服務。
第三,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政府應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鼓勵建設和運營模式創新,積極探索智慧城市的發展路徑、管理方式、推進模式和保障機制,提升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壁壘,推動部門、行業、群體、系統間的數據融合、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智能服務;激發市場活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建立形成可持續的運行和管理機制。
第四,精明管理與便民惠民兼顧。智慧城市建設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握信息時代的特征,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聯動協調;推廣應用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突出為民、便民、惠民。
第五,存量挖潛與增量準入相結合。挖掘已有地理信息系統、數據中心等潛力,讓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城市管理從經驗型向智能型轉變。新建系統應具備國際視野,高起點地科學規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以宜居宜業為主線,發展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業,降低服務消費成本。
第六,信息透明與確保安全相結合。應當盡可能披露公眾關注的公共信息,強化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健全網絡和信息安全標準體系,避免新的信息“孤島”出現,實現城市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和保護個人信息的力度,加強要害信息系統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確保安全可控。
上一篇:把握現階段優化資源配置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