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方彬
有留學生來信:最近,美國出了個值得品味的事件,有個14歲穆斯林裔少年,為了給新老師留個好印象,將自己制作的小鬧鐘帶到學校,結果被校方誤以為定時炸彈報警而被捕。此事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奧巴馬發微博邀請其帶鬧鐘去白宮作客,希拉里等名流轉發微博鼓勵孩子,哈佛和麻省理工宣稱自己學校歡迎這樣的學生,臉書、谷歌等公司邀請參觀工作場所,微軟還寄去平板電腦、智能手環,有電視臺邀請參加電視節目……
該事件一方面反映美國社會存在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另一方面,也反映美國精英階層富于社會責任感、正義感,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正面引領社會,彌合分歧,化解矛盾。反觀我們,很多政治精英謹言慎行,商業精英埋頭賺錢,文化精英熱衷口水仗,影視體育明星常常把大眾引向金錢和浮躁,更可怕的是一些網絡“精英”,刻意激化矛盾,撕裂社會。
精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各領域處于頂尖的那一部分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力更大。中國近現代產生的精英群體并不是很優秀,特別是在思想和科學文化領域。這有歷史文化的原因,比如中國的封建統治與小農經濟,導致“精英”層缺乏獨立人格與創新能力。又由于中國朝代更替較少妥協,更多是玉石俱焚,文化人屢受摧殘。
西方人講,“千年的歷史造就百年的世家,百年的世家成就一世的淑女”,“300年出紳士”。這說明,人文品格或精神品質需要長期積淀。即便血脈斷續,積之不厚,畢竟有一批人走在前面,也就是所謂的精英層。然而,一次次沖擊,還是在瓦解著這個群體。“文革”將文化精英瓦解,伴隨經濟大潮而來的功利主義將經濟和社會精英瓦解,反腐將罩在某些高級領導干部頭上的光環摘掉,本應成為社會良心的知識界,一些人淪為“磚家”、“叫獸”、“公知”。
當然,我們更關注的是當下精英群體如何才能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某些精英淪落的原因,是因為西方“獵鷹”,互聯網作祟,市場經濟使然?或許有這些因素,但主要不在此,其中有兩個原因更突出:一個是精英層的擔當和犧牲精神退化,創造力與感召力減弱;另一個是社會管理方法滯后,未能為精英成長提供良好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其中突出的是未能跟上網絡時代的社會發展步伐,以平面媒體時代的觀念應對網絡時代要求。
有網友發貼:“喜歡看評論,看多了發現,無論好事壞事,理正理邪,人們一慨是憤懣與暴虐,那種無理性的發泄,讓人感受到來自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這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精英”。
當下問題的關鍵不是“精英”啟蒙社會,而是被啟蒙。從思路上講,精英們要思考中國崛起于世界的路徑,但必須奠基于制度基礎與發展階段;要開創新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構精神大廈,但不能在尚未建設時就把既有的摧垮,導致精神虛無;要勇于批評監督公權力越界,官員失職瀆職與腐敗行為,但目的是強健國家、政府和社會,而不是瓦解權力運行機制和社會秩序。形象的講,要利于傷口愈合,而不是撕裂的同時往傷口中撒鹽。根本而言,精英的姿態和立足點應當是也必須是積極的、建設性的。
那么,我們怎樣把精英引到這樣的路徑上來?重要的方法是確立科學的精英評價標準。標準當然是柔性的,且具體內容也有待達成共識,但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所說的話,應當為精英所關注,同時有所遵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這說明,要成為真正的精英,功利價值不可少,但這背后一定不能缺少品德的支撐。
該做什么樣的精英,該形成什么樣的精英階層,這是走在大國道路上的中國政府和民眾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命題,也是一個可以展開討論的命題。(公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