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實施推進青年就業的社會政策。
青年就業有三個主體:青年自身、雇主和勞動力市場。青年就業的狀況由不同因素和主體影響,相互作用,具有傳動性。當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時必然會導致青年就業水平下降,而雇主的需求和青年自身的狀況也會影響到就業最終的結果。三者之間的關系還受到政府和其政策的影響。
一是在勞動力市場方面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宏觀經濟手段,促進積極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在當前也可以通過鼓勵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勞動力市場需求活躍,同時還能間接促進青年創業。二是對于雇主方面,應該積極與雇主合作,通過財政政策刺激雇主積極接納青年勞動力,或者為青年勞動力的發展和培訓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搭建雇主、青年、NGO組織,以及青年組織的對話交流平臺,協同解決青年問題。三是對青年方面,要從就業優先到培訓優先。青年從事低端勞動崗位雖能解決就業量的一時之急,但并非是解決青年就業困局的長久之計,而應該從提升青年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基本點——技能方面著眼。
青年就業還存在三個階段:準備、進入和穩定。在青年就業的三個階段,需要增強對角線型流動,避免來自不利背景和在勞動力市場中不占優勢的青年水平流動。對角線型流動指青年在學習和崗位流動過程中同時能夠提升自己的就業可能性和收入,在社會位置和層次上呈對角線式的變動軌跡,而非陷入“劣勢背景—低教育水平—低質量就業—得不到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機會—低質量就業”的惡性循環。
最后,利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促進青年長遠發展。
青年戰略首先要求從注重就業數量到注重就業質量,注重青年長期發展,由穩定型發展到促進長遠型發展。不僅將青年就業視為穩定社會的一項安全閥機制,更要將其視為促進長遠發展的動力機制。首先幫助在勞動力市場處于弱勢和邊緣的青年,保障青年就業。其次通過鞏固教育平臺方面增加青年發展機會,培養青年創新能力,提供有效就業服務,培育良好勞動力市場環境,拓寬青年發展空間,提供高效的就業渠道,增強青年創新發展可能性,在保障就業的基礎上為青年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論如何,中國的優勢在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水平使青年失業率在世界范圍內保持相對較低水準。從社會情緒上看,青年總體上對自身和社會的發展報以積極期望,對前景也充滿樂觀期待。雖然存在一定缺陷,比如青年出現階層分化、城鄉分隔帶來的融入問題、缺乏長期性的國家級青年戰略、青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待完善和進一步發展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國家和社會總體上前景樂觀,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新的可能性。通過國家戰略和政策關注支持,使青年能夠獲得有尊嚴、體面的工作和生活,能夠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一篇:論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