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史影響特別巨大。1937年全面抗戰之后的八年,對中國現代史來說最為關鍵。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遇到了空前挑戰,面臨亡國的巨大危機。它是中華民族在其近現代歷史中發展的最低點,也是中華民族由衰轉盛的一個歷史臨界點,對中國人的心理、文化、精神影響非常深遠。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正是抗戰把國人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普及到社會的基層。在觀念和思想上,中國人從城市到鄉村、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社會群體都凝聚了民族的意識。抗戰期間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就是因為它把中國的現代民族意識一直深入到普通人心中。在中國近現代,國家意識對縣一級以下的村莊的人來說并不是很強烈。日本人的占領給了中國社會巨大壓力,亡國的現實危險讓每個炎黃子孫都有切膚之痛。中華民族的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到這個時期完成,中國終于凝聚成一個完整的現代民族國家。
傳統社會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是很艱難的,必然經歷復雜的過程。抗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其意義怎么估計都不為過。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以來就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直到抗戰時期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到了歷史的臨界點。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由盛轉衰,衰到極點,然后就由衰轉盛了,從此中華民族走的就是上升的道路。
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過程非常艱難。日本是個島國,其現代化走向了擴張的道路,其轉型的時間其實是跟中國相差不多,就是在19世紀中葉。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轉型相對順利。但是,中國地大人多,傳統的結構太復雜,轉型不是很順利。日本轉型走向了侵略和擴張的不歸路,在東亞、東南亞發動戰爭,欲稱霸世界,最終遭到了挫敗。
中華民族走的路是光榮的現代化之路。我們從來沒侵略過其他民族和國家,從這個意義來講,中華民族奮斗的歷史是光榮的。抗日戰爭就更凸顯了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獨特地位。我們的國家主權從來沒中斷過,我們從沒有去侵略過其他國家、殖民過其他民族。現代的民族國家分幾種:一種是被其他國家侵略而亡國;一種是沒轉型就被其他國家殖民,到了20世紀中葉之后才獨立;還有一種就是轉型成功了就去侵略別人。日本轉型成功,就去把朝鮮半島占了,把中國的臺灣也占了,在二戰的時候,想要稱霸整個世界。它轉型成功,跟西方一樣走的是擴張道路。中華民族現代化轉型有個獨特的地方就是,雖然面臨危難,但從來沒有亡國,國家主權從未徹底喪失。現在中國轉型走向了復興之路,發展的路都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結果,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去侵略人、壓迫人。
我們的轉型、我們的現代化在國際上是沒有負債的。中國的現代化在道義和倫理方面是有優勢的。這個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其他國家。我們不是侵略擴張,而是尊重其他國家,文化上具有一種更高的智慧。中國就要求和而不同,和平共處,不強加于人。
二是以德報怨。抗日戰爭其實也是凸顯了中國以德報怨的品質。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這么兇殘,但在中國的日本孤殘兒童受到了中國老百姓和中國社會的廣泛關照。日本人到今天仍然滿懷感激,就說明中國人具有一種以德報怨的精神,是一種人道的關懷。
三是扶弱抑強。中國始終和被壓迫的人站在一起,始終和弱者站在一起。和世界上的弱者一起奮斗,是現代中國的關懷所在。從魯迅先生就翻譯弱小民族的文藝作品,直到20世紀中葉以來和第三世界人民之間的情誼都說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信息生產力構建競爭力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