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網絡社會充分拓展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
由于網絡社會的出現,公民也第一次能夠得以獲得充分的渠道了解公共事務、了解政府信息,并通過各種形式與手段參與公共事務,如參與公共決策、提出公共服務訴求、反饋公共服務質量、監督與評價政府績效等,從而更好促進了政府的有效治理。而政府也通過網絡信息公開與政府數據開放以及其他各種網絡渠道加強與公民的政治溝通與政治協商,實現全社會在治理上的有效分工與協作,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政府效率與更好地保障和服務公民權益。
4、網絡社會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國際政治態勢的重新劃分
從國際關系角度,任何歷史性的人類社會轉型,都意味著國際政治態勢的重新劃分。因為,社會結構改變必然打破了依附于原有社會結構的力量平衡。全球網絡社會的形成決定了人類政治勢力的較量從實體物質力量為主逐漸轉移為以網絡技術和網絡政治影響力的較量。而政治影響力的較量直接體現為意識形態和文明的較量,即哪個制度體在網絡空間所獲取的政治認同度更高,那么就會具有更大范圍的實際國際政治影響力。因此,這就要求原先具有實際力量優勢的強國,也必須要高度重視在網絡空間中的影響力和認同度建設。在網絡空間中的政治領域,網絡技術是網絡主權的基礎安全性保障,而網絡政治認同是網絡影響力與網絡主權的關鍵。
三、防范網絡社會出現和發展所產生的風險
在強調網絡社會出現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必須要高度重視網絡社會所產生的社會風險。因為,任何社會結構的重大轉型,必然會對原有社會結構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社會的非中心性改變了原有中心型社會的權威結構
傳統社會無論什么制度形態都存在穩定的權威中心,以實現整個社會的有效治理。而網絡社會的非中心性特征首先改變了這種權威中心在網絡上的延伸。因此,無論東西方,幾乎所有的現實政治體都面臨著這種現實政治權威在網絡空間中的削弱和消解威脅。
2、網絡社會中,社會意識的多元化削弱了對傳統制度體的認同性
非中心型的社會結構必然產生多元非中心的社會意識,并且由于網絡邊界的模糊性,具有不同演化歷史文明的社會意識可以超越空間和時間混合交織,這就削弱了對傳統制度體的認同,從而對一國的實際治理產生沖擊。這種對原有制度體認同性的削弱對東西方國家同時都產生了較大的挑戰[[2]]。
3、網絡社會的不確定性、突變性等顛覆了傳統公共事件的治理手段
傳統公共事件由于受到傳播渠道和物質資源聚集的限制,具有典型的“誘因-萌芽-發展-激化-爆發-結束-后期影響”的階段演化特征,而網絡社會的不確定性、突變性等極大顛覆了這種階段演化性,網絡社會中的公共事件能夠以難以想象的誘因、速度、方式和地理位置爆發。這就使得針對傳統公共事件處理的體系和機制在網絡事件面前捉襟見肘。
4、新的技術犯罪挑戰了原有公共安全體系
網絡社會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必然會引發新的犯罪形式和手段的產生。這既包括原有犯罪在網絡上的新變化,例如通過網絡手段洗錢、詐騙、竊取和泄露國家機密等,也包括其他種種新的犯罪形式,如針對公民個體隱私的非法收集和泄露,對公民網絡形態財產的竊取,以及通過網絡手段組織大規模惡性群體性事件等。這就導致對原先公共安全體系產生了新的挑戰。因此,整個公共安全體系都面臨著適應性重構的壓力。
四、面向網絡社會建立系統的應對體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網絡社會在各方面都產生了極大沖擊,因此,應該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建立科學的應對體系。這體現在以下七個層面:
1、積極適應和促進經濟社會行為方式的網絡化,鼓勵網絡創新
如前所述,網絡是新的人類生產與生存方式,是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因此,一切傳統社會行為都面臨著與網絡結合所產生的創新。因此,要進一步不斷創新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提高效率,鼓勵創新,抓住網絡社會的發展形成的生產力革命的重大歷史機遇。
2、積極促進政府職能轉型,適應網絡社會發展
網絡社會由于自身能夠實現大量資源與信息在社會個體之間的直接交換。因此,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的社會資源信息交換與分配渠道。因此,原先提供社會資源信息交換、調控資源分配的政府居間者職能也必然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簡而言之,傳統政府所擁有的相當大程度上社會居間者的角色要讓渡于網絡,而自身更加聚焦于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構建完善整個制度框架和保障公共安全 [[3]]。
3、進一步完善現實社會的治理體系建設
在網絡社會中,盡管網絡社會意識的多元性是一種客觀必然,然而無論如何,對制度體的認同歸根結底來源于對現實社會治理狀況的理解與認同。因此,加強網絡社會在意識形態的治理,一方面是積極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強和完善現實社會的治理,實現現實社會的善治,從而自然而然加強網絡社會中的政治認同。
4、加強網絡基礎技術的研究和儲備
網絡社會并不是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如傳統現實社會一樣,充滿了國與國、族群與族群之間各種復雜斗爭的新空間。因此,任何國家都必須加強網絡技術的研究和儲備,從而保障自身網絡安全并對威脅性的網絡攻擊行為進行威懾和反制,從而形成戰略平衡。
上一篇:政策加碼小微經濟預期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