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 朱慶葆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是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課題。高校智庫存在若干問題,如研究力量分散,高質量成果少,綜合性不足;高端人才與創新團隊匱乏;基礎與應用研究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從研究到決策之間的機制不夠暢通等。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以協同創新為機制,才能發揮智庫更大的功能。
1. 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協同創新,是高水平智庫建設的基礎
問題導向是協同創新的基礎,只有明確亟需解決的問題,才能制定智庫發展目標,進而明確需要協同的資源、創新的機制體制等。與國家戰略需求相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往往涉及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不是靠某個學者、一個學科甚至一所學校的力量就能夠真正解決的,需要開展多個研究機構的協同攻關,凝聚多方智慧,開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因此,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必須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一切從問題出發,提高優質研究資源的匯聚能力和各個研究主體之間的專業分工的協同能力,建設跨學科、多主體的研究平臺,實現文理之間、高校之間、校府之間的有機協同,使不同的研究主體圍繞共同研究的問題開展高水平的研究。
2. 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決策的三位一體是高水平智庫建設的重要支撐
在科學研究中,理論研究、應用研究與戰略決策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三者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國家應對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的對策研究同樣離不開基礎理論研究的支撐。高校智庫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于獨立、公正、客觀地開展中長期前瞻性應用研究。堅持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瞄準國家戰略決策,實現基礎、應用與決策的三位一體,既發揮了高校的優勢,又補充了政府部門政策研究的不足,更能促進高校智庫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特點。
3. 創新體制機制是建設高水平高校智庫的制度保障
現代科學研究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和解決重大戰略需求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單兵作戰”、“作坊式”的科研模式無法滿足智庫建設的需求,必須建立多個研究機構協同開展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研究的平臺,既有不同機構間的橫向協同,也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決策支持間的縱向協同,同時還包括資源協同、隊伍協同、人才培養協同等。高校智庫建設必須與國家教育、科技改革緊密結合,建立與一流智庫建設相匹配的評價機制,努力探索建立以研究項目為紐帶、以決策服務為導向的互動合作機制,構建有利于智庫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
4. 加強頂層設計,面向國家需求,加強與實際部門的緊密結合
高校社會科學研究與實際部門聯系不緊密,導致研究者不了解國家的實踐需求,因此,研究的成果、提供的建議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因此,高校應主動與實際部門建立一種常態溝通機制,了解掌握需求。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引導高校教師關注政府公開發布的決策信息、數據等,通過建立多樣化信息溝通渠道使高校研究人員能夠及時全面地掌握信息,增強研究和建議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
5. 堅持“雙力驅動”,反對一哄而上
目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國內已經成為重要課題,各級各類智庫蜂擁而起。在這樣的熱潮中,我們也應當意識到,高校畢竟是教學科研單位,如果一味迎合潮流而忽視了正常的教學科研,可能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陷入被動。以南京大學為例,我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析自身優勢和基礎,重點在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大屠殺與和平學研究、風險危機管理、海洋權益維護、東亞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等領域打造智庫,發揮現有基地的智庫作用。同時,我們提出了“雙力驅動戰略”,不僅鼓勵貼近國家戰略規劃進行科學研究,也鼓勵由學者興趣驅動的研究,鼓勵自由探索。
上一篇:新中國成功解決了“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