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球貿易發展、法律、中國式養老難、農村教育、馬克思主義、共享金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權衡:全球貿易發展需要新規則和新方向】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權衡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世界經濟面臨深刻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調整方向之一就是必須重新思考后危機時期全球貿易發展的新規則和新方向。首先,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全球經濟急需通過推動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圍的貿易自由化及其規則和體系帶動經濟穩定復蘇和增長。其次,經濟全球化正在從商品全球流動走向各類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新階段,國與國之間從原來的關稅減免式的價格競爭正在走向全球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化、監管透明化等制度規則競爭的新階段。第三,世界經濟發展和深度調整過程中,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崛起正在影響和改變原有的世界經濟貿易規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在世界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
【張晉藩:我國法律的民族性絕不是劣根性】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指出,我國法律傳統的內涵極為豐富,盡管菁蕪并存,但富有跨越時空的優秀內容。如人本主義的法律傾斜、法致中平的價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諧訴求、德禮為本的道德支撐、援法斷罪的司法責任、法為治具的政治方略等,都彰顯了我國法律傳統的巨大價值。因此,需要從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研究總結我國古代法律,以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并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我國法律傳統絕不意味著腐朽、保守,它的民族性也絕不是劣根性。歷史傳統無論“善”與“惡”,都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只能更新,不能鏟除。失去傳統,就喪失了民族文化的特質,也就失去了前進的歷史與文化基礎。研究我國法律傳統的目的,是為了正確認識法律在漫長歷史發展中是如何不斷完善的,以及它在社會進步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并從固有的法律傳統中總結出滋潤五千年中國歷史的理性思維成果。對傳統反思越深刻、批判越徹底、繼承越科學,就越能準確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化對法律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摘編自《人民日報》
【吳玉韶:用全社會合力破解中國式養老難題】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韶認為,解決中國式養老問題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改革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形成全社會合力。一是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我國盡管已經實現了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解決了雙軌制問題,但還沒有實現人員全覆蓋,養老保障的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比較低,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廣大居民的養老保障需求。二是建立健全養老健康支持體系。老年人最渴望的是健康,但隨年齡增長健康水平下降又是必然規律。三是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我國的基本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但作為依托的社區養老服務業仍然十分薄弱。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四是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傳統美德,但現在愛幼過度甚至溺愛成為社會問題,而敬老不足,也成為社會問題。營造敬老愛老社會氛圍,既需要教育和宣傳,也需要調整社會政策。對家有高齡老人、有病老人的在職職工,給予特殊的照料老人帶薪假期制度。探索建立中小學生從事志愿服務制度,鼓勵到社區從事公益活動,到養老機構照顧老人等。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兆海:重視農村教育,提升學生能力和生活幸福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周兆海表示,農村教育因“農村”而被廣泛關注,也歷來被社會各界賦予各種不同的價值功能,但是其終究屬于基礎教育范疇,其價值功能的定位首先應是基礎教育的價值功能定位。我們不應在一個國家社會框架下,人為地營造城鄉兩種發展形態和取向迥異的教育價值功能地位,這顯然是對本已處于社會弱勢的農村學生的不負責任。
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功能與旨歸的教育框架下,首先應重視農村教育在提升農村學生掌握發展自身能力過程中的作用。發展自身能力具體包括知識學習和運用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理解能力、情感表達和心理調適能力、問題分析和判斷能力等。其次應重視農村教育在提升農村學生生活幸福感過程中的作用。生活的幸福感來自于人對已知世界的了解、認同和對未知世界的確定性追求。教育正是幫助農村學生溝通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橋梁,由此促成農村學生生活幸福感的達成。若僅讓農村學生了解其中一者,必然會使其未來生活處于“懸浮”和“無根”狀態。因此,我們應重視通過教育幫助農村學生了解自身及其所處的城鄉社會,幫助農村學生從中獲得生活信念和價值追求。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與“中國化”】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表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化中國”和“中國化”的結合。我們在這方面的成就,不只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問題,而且還把中國共產黨通過反復實踐錘煉而成的理論,上升至、凝結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中。“化中國”與“中國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提升,結為一體,構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形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多為“學院”馬克思主義,面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的實際,在“坐而論道”中也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見解。我們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明顯不同就是,我們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品格,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中實現理論結晶和理論升華的;我們用“化中國”來解決中國問題,“中國化”又為下一個“化中國”提供新的臺階。
所以,“中國化”是以“化中國”為前提,以“中國化”為它的結晶,“中國化”又為新的“化中國”提供升華的理論基礎。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發展中的,無論是“化中國”過程還是“中國化”過程,實際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回答。正因為這樣,在同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中,我們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更具實踐自信,對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更具理論自信,而且更使我們產生了講清、講深、講透、講好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話”的使命和責任。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濤:共享金融應該呈現五大發展路徑】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認為,對于共享金融來說,技術的 “突飛猛進”為商業模式創新“插上了翅膀”,制度(包括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的變遷則創造了良好的金融新生態環境。展望未來,共享金融應該呈現如下五大發展路徑:
第一,金融終端的資源與功能共享。第二,金融媒介與渠道的共享。第三,金融消費與需求的共享。第四,金融風險與監管的共享。第五,金融與實體的共享式發展。總之,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支付改變著我們的經濟與生活,也使過去“烏托邦”式的經濟金融夢想成為現實。雖然仍面臨眾多外在挑戰和障礙,也有內在的缺陷和不足,但共享金融完全能夠探索出一條通往“金融與美好社會”的夢想之路。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