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亟待管制型政府“轉身”
難道“專車”如何合法化滿足人們出行需求真的就無解了嗎?初露端倪的分享經濟真的會邁不過政府監管這道檻嗎?
英國政府對待分享經濟的做法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英國商務部于2014年9月啟動了分享經濟專題調查項目。英國政府認為分享經濟正在影響現存的市場,并且改變了商業的面貌。它讓草根企業家通過網絡直接交易打開了市場的“大門”,這些新的市場正在不斷降低成本、推進創新。所以,分享經濟有巨大的經濟潛力,英國要確保站在這一領域的前沿。這項課題旨在研究分享經濟對傳統商業構成哪些風險,人們在互聯網上建立信任存在哪些障礙,目前管理分享經濟的政策和法規是否適應分享經濟發展趨勢,這些問題都關系到分享經濟的長遠發展。
英國的做法啟示我們,面對分享經濟時代的來臨,不能因為和現行監管法規相沖突,就采取禁止的態度。政府應該主動順應并改進與市場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涵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現階段政府職能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方面既要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發展職能;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日益迫切的社會建設任務,需要不斷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當前,我國政府模式同典型的管制型政府相比,更偏重于經濟管制職能,其社會管理職能尚不發達,而公共服務職能則更加欠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政府模式將處于管制型與服務型兼具,并逐步向服務型過渡的階段。然而,以往政府在處理與市場、與社會的關系時,仍然秉承“全能政府”的理念,習慣于全面干預,強調行政管理,“該管的要管,不該管、不能管的也要管”,結果往往是本末倒置,造成政府職能的“越位”與“缺位”并存。當前,需要重新界定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實現從“政府本位”、“權力本位”到“公民本位”、“權利本位”的轉變,也就是要將政府界定為增進全社會福祉的一個“服務者”角色,改變傳統政治中“官重民輕”“官顯民微”的格局。因而,服務型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的政府。
按照以上思路,我們再來審視分享經濟。分享經濟能成為一個趨勢存在多重原因,包括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諸如環保低碳的觀念、重視體驗的觀念、物盡其用的觀念等等。此外,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人們進行分享的成本。然而,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需求,是一種典型的由科技革命引發的按需經濟。“專車”“拼車”之所以盛行,很大原因在于城市中普遍存在出租車“車難打、氣難受、價不低”的現象。“管制”是政府為糾正市場失靈時采取的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市場條件下資源配置和再分配的效率,從根本上講,“管制”的基本理念就是政府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恰恰由于行業管制和行政壟斷,出租車數量在很多城市已經多年沒有太大變化,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群眾打車難。現在,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專車”和“拼車”應運而生并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可是,目前汽車分享市場的發展依然遭受著政府管制的阻礙。
在實踐中,很多管制政策大都是為了管制機構的方便、滿足管制機構部門利益的需要,一些甚至是出于為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謀取穩定的壟斷利益的需要而設置。以出租車行業為例,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實行數量管制,本來為了保障消費者利益,實質上造成了出租車市場的壟斷經營。某些政府部門依據現有法規,對“專車”“拼車”進行打擊處罰,實質上是動用公共資源保護一部分群體而打擊另一部分群體,偏離了政府作為社會普遍的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角色,這種只保護一小部分人利益的行政行為,也得不到公眾的認可和支持,甚至還會削弱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出租車市場的種種問題就是因為存在不合理的管制,同樣,這些管制政策正限制分享經濟這種新型社會經濟模式的長遠發展。面對方興未艾的分享經濟,政府應該順應市場需求,調整管制政策,優化政府職能。
上一篇:釋放中秋節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