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鄭迪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向世界各地持續滲透,成為當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重要特征。今年1月底,該組織宣稱在囊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的所謂“呼羅珊”省建立分支機構、委派塔利班成員作為行政首腦,正式將觸角伸向南亞。半年來,隨著其不斷拉攏分化當地非政府武裝、建立訓練營、招募本土“圣戰者”,南亞地區狀況連連,本已復雜脆弱的安全局勢雪上加霜。2月以來,不斷傳出IS同阿富汗塔利班火并的消息。僅5月雙方就在阿境內法拉省交火三次,各死傷數十人。6月中旬,塔利班發布聲明,公開警告“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不要在阿富汗實施與其類似的襲擊活動,并揚言將采取反制措施。就目前IS在南亞的活動,誠如阿富汗總統加尼3月訪美時所言:“已造成嚴重威脅。”
基于美國中東反恐長期陷入僵局的預期,從南亞地區宗教構成、經濟發展水平和安全形勢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未來IS極有可能在當地站穩腳跟甚至做大,進而演化為活躍在該地區的又一強大恐怖勢力。
招募政策獲底層青年認同
宗教層面,南亞存在數量龐大的遜尼派穆斯林。截至2014年7月,該地區分布著5億多穆斯林,接近全球穆斯林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各有約1.89億、1.66億和1.48億,占到各自人口總數的96.4%、13.4%和89.5%,規模分別居于世界第二、三、四位;阿富汗約0.31億,占人口總數99%。這些國家的穆斯林絕大多數為遜尼派。而創建一個全球范圍的、由伊斯蘭教嚴格控制的“純粹”遜尼派伊斯蘭國家,同時將自己塑造為整個伊斯蘭世界唯一的政治、軍事和宗教權威,正是IS的終極目標,因此,南亞數億遜尼派穆斯林成為其擴散影響的天然受眾。
經濟層面,南亞各國長期屬于低收入國家,極度貧困、失業率高、政府治理不善是該地區難以根除的痼疾,容易誘使年輕人鋌而走險。由于貧困和失業,很多年輕人面臨婚姻問題,出國打工甚至加入極端組織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面對底層民眾迅速改善生活狀況的普遍訴求,各國政府又因機構臃腫、腐敗嚴重、效率低下等不同原因而無能為力。這些社會問題的長期存在,為極端組織的滋生提供了合法性。而IS又采取了頗具吸引力的招募政策,比如提供高額薪酬。據稱,組織管理人員可獲得300美元至2000美元不等的月收入,普通武裝人員則為200美元至600美元,此外還提供撫恤金、作戰獎勵等。這些措施對于南亞地區眾多極度貧困和面臨婚姻問題的青年而言,顯然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在宣傳上,嫻熟利用網絡社交媒體,交流方式極為簡便,非常有利于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顯然,上述策略極易在眾多青年“草根”中獲得認同。
多個恐怖組織盤踞地
近半個世紀,南亞一直是多個恐怖組織盤踞的傳統土壤,更是恐怖活動的重災區。據統計,目前僅印度境內活躍的極端組織就有近40個,巴基斯坦則多達50個,其中絕大多數為跨境組織。除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殘余勢力等傳統力量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武裝派別還包括虔誠軍(Lashkar-e-Toiba)、哈卡尼網絡(the Haqqani Network)、左翼極端勢力等。這些組織實力雄厚、背景復雜,長期從事各種暴力活動,經常制造駭人聽聞的重大傷亡事件。2005年至2014年,除阿富汗外,南亞地區因暴恐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高達11萬。2013年全球十大恐怖襲擊高發國排名,巴、阿、印三國分別位居第二、三、四位,僅次于伊拉克。而阿巴邊境以及巴基斯坦的聯邦直轄部落地區(FATA),更長期被視為恐怖組織活動的“安全天堂”。南亞作為恐怖組織大本營的特點,為IS的生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與此同時,該地區最主要的非政府武裝——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正面臨不斷衰弱的困境。受到美軍持續打擊和戰略壓制,阿富汗塔利班在收攏資金、維持日常活動及施展影響力方面處境艱難。聯合國今年1月發布的研究報告稱,當前塔利班日益呈現出“黑社會”組織的特征,主要依靠販賣毒品、綁架勒索、洗錢、非法采礦等手段勉強維持財政開支,加之有經驗的核心頭目不斷減少、骨干成員日益年輕化,內部分裂也越發明顯。另外,基地組織75%以上的高級頭目被擊斃,絕大多數外部資金鏈被切斷,且常年受到美情報部門嚴密監視,行動能力遭重創。尤其是2011年本·拉登被擊斃之后,繼任者扎瓦赫里的威信不斷遭到挑戰,組織凝聚力大幅度下滑,進而引發越來越多的分支與其分道揚鑣。因為經常制造包括穆斯林在內的重大平民傷亡事件,2007年以來基地組織在伊斯蘭國家逐漸失去了公眾支持。南亞非政府武裝力量呈現出的碎片化趨勢,使得誰也無法做到一家獨大,這就減緩了IS滲透的阻力;而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等武裝內部“叛變者”不斷向IS“投誠”,更為后者“挖墻腳”提供了直接的便利。
上一篇:堅守文化本性才能真正繁榮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