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準新的經濟增長點
——專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姜江
訪 談
經濟新常態下,傳統行業、傳統產業的增長潛力已經挖掘殆盡,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任務又很艱巨,這種情況下,我們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來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就“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話題,我們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江博士。
新的經濟增長點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生,而新科技革命與知識產權保護、投融資環境等創新機制密切相關
本版編輯馬清偉(以下簡稱“馬”):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新的產業崛起,通常來說都是要伴隨著新的科技革命發生的。現在關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我們已經處于新科技革命時期,有的認為我們還處于新科技革命前夜。
姜江(以下簡稱“姜”):我們梳理了大量有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研究,同時也跟蹤了過去五年主要發達國家的一些重要動向,再結合以往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內燃機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爆發時的一些共性、規律性的特征,得出了關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三個方面判斷。
首先是突破口和方向到底在哪。我們認為,應該還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但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多地會作為一種平臺技術來發揮作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那次信息技術革命,更多地是從軍方到民用,然后到產業化,再擴散到其他行業。這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則主要是作為一種支撐,一種平臺技術。它面向的是綠色、健康、高效、節能并且滿足人們重大需求的現實應用,對應這些應用就會出現生物、納米、新能源等一系列領域的群體性科學技術突破。因此,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會是某一個單一的技術為標志,像早年的蒸汽機或電力那樣,而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和引導的群體性技術突破,進而引發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
其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會在哪個時間點爆發?我們初步的判斷是,至少還需要10到15年,這樣一個中長期的積累。以往的蒸汽機、電力、內燃機、信息技術革命,都是50年左右的一個周期。雖然從近代來看,科技革命變遷的周期有不斷縮短的趨勢,但真正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永遠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現在可以說已經進入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夜,但真正讓新技術具有很高的性價比,走進千家萬戶,并深刻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肯定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
最后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可能發生在哪。美國、歐洲還是中國?不管是哪,肯定是那種具有良好創新機制的國家或地區。從電力開始,到汽車內燃機,再到上一次信息技術革命,美國積累了強大的、有利于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基礎: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對技術人才、對勇于創新的企業家冒險精神的尊重,深厚的移民文化,扎實的科教基礎,靈活、多元的投融資環境等。中國起步雖晚,但科技水平發展迅速,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信能夠不斷釋放創新的活力,把自身的巨大潛能激發出來,從而在新科技革命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馬:新科技革命會帶來哪些新的產業發展?美國、日本、歐洲都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對我們有什么借鑒和啟示?
姜: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由新能源、生物、健康、納米等群體性技術突破所引發的新興產業、新的商業模式。
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會與傳統的制造業、農業、醫藥行業等融合滲透。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則更快,它與出行、快遞、社交等生活需求相結合,誕生了打車軟件、微信等新業態。
另外,適應老齡化社會需求,大健康產業,醫藥、醫療器械、健康服務、商業保險等產業,基于一些重大技術的突破,比如基因技術,攻克癌癥技術等,也會發展得特別快。
能源在科技革命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甚至早期的產業革命變遷,本質上就是一次能源結構的變化,比如從蒸汽動力到電力再到內燃機動力的變化。下一步在能源方面,核電、頁巖氣、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會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相伴隨的新能源汽車、節能改造等,也會成為新興的產業形態。
由于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全球性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國外有一個特別好的做法,就是“不跟風”。比如美國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這是基于它的信息技術優勢,另外還比較側重清潔能源、健康技術、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都是具有基礎性優勢的行業。再如日本,提的最多的不是信息技術,而是旅游,尤其是面向亞洲市場的旅游,另外就是大健康、醫療、環保型汽車、新能源發電、工業機器人等,都是基于自身社會需求和比較優勢提出的。德國也沒有跟著美國的方向走,它提出的“智能制造”“工業4.0”等,完全立足于自身的制造業基礎,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繼續在制造業領域發揮絕對戰略引導地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一篇:中國“儒法國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