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口學會黨政干部教育分會副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培訓部主任、教授 央吉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國情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突出表現在:人口再生產類型已經由建國以來相當長時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過渡類型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類型,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人口素質也越來越高,人均壽命越來越長,人口分布越來越廣。我國人口的全方位轉變,是積極而又符合人類社會人口再生產類型變動的客觀規律的,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發展中人口大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正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說的: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無不感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人口轉型帶來的巨大效應,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沒有人口轉型所創造的優越條件即人口分母的緩慢增長,我國人均GDP及綜合實力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強盛,人均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可能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提升,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社會環境的壓力不會有如此大的緩解。正是經濟高增長和人口低增長的雙重政策效應,產生了中國奇跡,改變了中國命運。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二的,從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出發,人口轉變有效益的同時也會伴隨難題,我們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角度,應該是站在充分肯定以往歷史成就和基本經驗基礎之上,用我們的智慧積極推動當下和未來問題的解決,而非相反。
1.關于“少子化”問題。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已達13.40億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間凈增7390萬人,年均增長739萬人;十年間人口增長率為5.84%,年均增長0.57%,比前一個十年(1990-2000年)年均增長1.07%下降近一半。目前,我國0-14歲少兒人口為2.22億,占總人口的16.69%,與“五普”時相比下降了6.3個百分點。1982、1990、2000年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分別占33.6%、27.7%和22.9%,無疑,少兒人口比重下降,“少子化”趨勢明顯在我國已是客觀存在。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是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表現,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人民生育觀轉變的結果,更是符合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發展的一般規律。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十多年的“嬰兒激增”時期之后,伴隨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率不斷提升,人口出生率便發生了轉變。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聯邦德國、英國、法國及其歐洲諸國,這一時期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率先降到1.3-1.5之間,美國、日本、韓國等也降到1.7左右,不少國家人口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口再生產難以達到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的更替水平,這一狀況持續至今。發達國家人口生育率下降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由發展的結果,其中間影響因素是:機械化不再追求人工數量而是追求人工智能、生活成本以及孩子撫養成本上升、女性就業率及社會地位提高、高水平生存方式的壓力、婚姻形式多樣化、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方便高效的避孕節育方法普及、以及人工流產合法化等,所以,在發達國家要想鼓勵婦女多生孩子是件很難辦到的事,人口轉變幾乎不可逆轉。但是,從哲學的觀點看,人類最終都要從生育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都要經過由多生到少生、由生育的奴隸轉變為生育的主人,這也許是人類生育史上更高層次上的否定之否定,也是人類對地球的保護,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上一篇:互聯網+金融如何提高金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