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增長主義、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國政治科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佐軍:讓“增長主義”回歸經濟發展正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李佐軍指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經濟增長,但也要認識到,長期奉行“增長主義”必然帶來如下結果。一是資源被過多消耗。二是環境被大范圍嚴重破壞。三是人口增長被太長時間抑制,老齡化提前到來。四是勞動力被過度使用,勞動者的休閑時間被過多占用,幸福指數下降。五是貨幣被過多超發,通脹經常出現。六是投資被過度依賴,消費被抑制。七是工業化、城鎮化被超前推進,形成了“趕超癥”。因此,要讓 “增長主義”回歸經濟發展的正途,必須“三管齊下”,第一,轉變觀念。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將社會公平正義、民眾權利保障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第二,改革制度。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改革政府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價格制度、土地制度、財政和金融制度。第三,轉變發展方式。將經濟發展由粗放轉為集約,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轉為主要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來拉動經濟增長。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唐鈞:“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能使中國安然度過人口老齡化高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目前世界上風行的“長期照護”,實際上是把原來屬于醫療護理的基本生活護理和一部分非治療性(即目標是在于維持和緩解)的護理、康復服務從醫療服務中分離出來,成為屬于社會服務的“長期照護服務”。這樣做,是用社會服務來避免醫療服務的高成本,同時也為了降低醫療保險本身的風險。這樣的考量,對于中國尤為重要。中國正在穩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單獨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應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
僅從“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來看,沒有五年十年的努力是不能奏效的。好在中國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和問題的嚴峻化,并不像有些專家所說的那么恐怖。如果在這5-10年中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實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高峰完全有可能安然度過。
摘編自《文匯報》
【吳舸:校園文化是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成才的重要載體】
四川外國語大學吳舸撰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世界的“價值公約數”,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指引。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不能僅僅依靠簡單地灌輸,還要著力于培育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為一體的校園文化環境。一是營造和諧文明、富于進取的校園精神文化。二是建立平等公正、公開透明的校園制度文化。三是營造誠信友愛、崇德向善的校園行為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行動,目標要達成知行合一。必須堅持以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形成誠信友愛、崇德向善的校園行為文化風尚,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鞍鋼: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既要“技高一籌”更要“獨樹一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一個智庫要真正做到專業化,就要在研究質量上“技高一籌”,在研究領域上“獨樹一幟”。所謂“技高一籌”,就是研究成果要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知識含量、政策建議含量,要做到成果過硬、實用、具有前瞻性;所謂“獨樹一幟”,就是要有獨辟蹊徑的選題視角,開辟一條獨特的學術之路、資政之路,獨創一種新的研究領域,逐步形成一種特有的學術風格和學術特點。
智庫研究要想創新,就要學會與眾不同,獨具匠心。要有獨創性,而非模仿性、重復性;要有差異性,而非雷同性、相似性;要有新穎性,而非傳統性、陳舊性。我們不僅在國內智庫中獨樹一幟,更要在國際智庫中獨樹一幟,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不是跟在國際頂尖智庫后頭,你做什么我就跟著做什么,你說什么我就跟著說什么。做當代中國研究,要有自己的原創性成果,才能在國際上形成特有的重要影響。
摘編自《光明日報》
【房寧:中國政治科學應建立具有操作性的知識技能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房寧撰文指出,當代中國政治學脫離于實際,無法在國家與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狀況與原因,概況地講,是因為中國當下的政治學理論大多屬于政治哲學層面,其中不少還是直接或間接引自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相對于實踐,相對于國家與社會治理,現有的政治學理論更多地是屬于普通的政治學知識,甚至是一般性的社會科學常識,即是對社會政治實踐作出的最一般性的歸納和概括。這類知識與常識具有一定的描述和解釋功能,而基本上不具備指導實踐和指引發展的能力與作用。
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不能僅僅是原則性與常識性的,而應是具有宏觀指引和微觀指導的理論,不僅是Knowledge,更應是Know-how,即具有操作性的知識技能體系。目前,中國政治學十分缺乏的正是這類特殊的、專門的知識——“Know-how”。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