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思考最多的,或許就是學術與智庫功能的關系,因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有三個定位,學術與智庫就占其二。研究兩者如何共居,如何才能有效發揮智庫作用,意義不言而喻。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以嚴謹的用詞概況了五個區別。
他認為,新型智庫要面向大眾,面向世界。新智庫建設需以網絡為“家”,否則會造成我們的思想和成果沒有平臺安放。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全球智庫排名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位列亞洲前茅。但在李揚看來,對于外界的評價不必過于在意,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他曾告訴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項目負責人詹姆斯·麥甘,我們發揮智庫功能最主要的通道,其實并不在你們的評價標準之內。
針對外界對官方智庫的質疑,他引出“文死諫”的中國士人風骨,并以他敬佩的經濟學家孫冶方作為例證,表明官方智庫一樣可以做獨立、科學、有價值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理解新型智庫?建設新型智庫,應在哪些方面作出創新和突破?
李揚:一說到智庫,大家就會有一種判斷:智庫在中國是新事物。其實,智庫功能在中國古已有之,只不過名字不叫智庫。比如,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言官制度,從唐朝起設立翰林院,這些都是智庫。如此等等,體現出中國智庫具有一個很顯著的特色:官辦以及直接為政治服務。實際上,美國的智庫也是為政治服務的,只不過,那里的智庫是以美國的方式為美國的政治服務。服務政治,是智庫之本質,原本就無可厚非。
當然,我們現在要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需要在一些方面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增添新的內容。我認為,一定要突出“三化”,即網絡化、媒體化、國際化。網絡化的意思,是要充分利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現代網絡傳播手段,傳播我們的研究成果;媒體化就是擺脫“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善用媒體平臺,宣傳好自己的成果;國際化,就是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眼光,善于向世界說好中國的故事。
上一篇: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