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美國霸權盛極而衰、中等收入陷阱、學術研究、四個全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彬:傳統行業+互聯網≠“互聯網+”】
易觀國際創始人楊彬表示,“互聯網+”并不是傳統行業+互聯網,“互聯網+”的目的是構建互聯網化組織,用互聯網工具來推動企業和產業,使其更有效率,更好地滿足客戶和用戶的需求。中國經濟未來的大趨勢,使很多傳統行業被搬上互聯網,而且由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萬物互聯的發展,人跟互聯網連接的廣度、深度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只要產品夠新、夠好,想創業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手段找到市場,我們真正進入了大眾創業的時代,人人都能創業。”對于傳統行業來說,產業鏈條越長,越細分,參與者越多,利益分配的挑戰就越大,這恰恰是“互聯網+”能解決的問題,“用互聯網工具加上依托其上的產業鏈創新,實際完成的是互聯網減,把渠道扁平化,把價值鏈的環節做了壓縮,中間環節減少了,角色更清晰,任務更明確,利益分配也更容易了。”
摘編自《光明日報》
【彭光謙:美國霸權擺脫不了盛極而衰的歷史軌跡】中國國家安全論壇副秘書長、少將彭光謙表示, 美國霸權的衰落是真實的,不是虛擬的。確切地講,美國霸權正在步入它由盛而衰的更年期。應當承認,美國霸權的衰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美國的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也不會一下子就消失殆盡。美國霸權衰落怪不得別人,并不是什么外因造成的,而是美國金融帝國內在的固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金融壟斷資本食利性、寄生性發展的必然結果。美國霸權的衰落根源于美國連年征戰對美國戰略資源的過度透支,以及虛擬經濟泡沫的破滅,而不是美國想象中的外部“挑戰”。
歷史告訴我們,在霸權衰落的前夕,在霸權要衰落而未完全衰落之際,是最脆弱、最敏感、最容易喪失理智的階段。今天的美國與過去相比,說話嗓門越來越高,這不是強大的表現,恰恰是內心焦躁、神經過敏、不自信的表現,是霸權更年期綜合癥的反映。因此,我們要對美國動向特別保持警惕。既然霸權衰落不可避免,軟著陸總比硬著陸少引起一些震蕩,少付出一些代價。何去何從,選擇權在美國,但盡可能引導美國霸權衰落實現軟著陸,也是值得各國認真探索的重要課題。
摘編自《紅旗文稿》
【金立群:靠發揮優勢、釋放潛能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認為,在充分認識風險和挑戰的同時,也應看到中國所具備的有利條件和優勢。一是雖然適齡勞動人口已達峰值,使中國有望趕在2030年人口紅利完全消失前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二是隨著“營改增”等財稅體制方面改革的推進,其促進企業、行業轉型升級的效應開始顯現。“三是近幾年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資本市場改革,有助于推動金融在支持研發創新和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四是國家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相關政策正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五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對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對整體經濟效率的外溢效應將在未來10年逐漸顯現,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潛在增長率。
總之,只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部署的改革發展任務,合理借鑒東亞成功經濟體的追趕經驗,中國就一定能在未來10年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解旺:提高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地位,加強三個關鍵步驟】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胡解旺指出,不同國家的學術研究(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既有國際通行的普遍規律,更與各國文化傳統和國情息息相關。近代以來,西方基于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和文化滲透力,在學術領域同樣形成了強大的話語權。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學術研究如何擴大國際影響,并逐步主導話語權,成為近年來眾多學者熱議的話題。要提高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地位,以下三個關鍵步驟需要進一步加強。其一,走中國化道路,凝聚中國氣息。其二,走自強之路,強壯學術筋骨。其三,凈化學術生態,形成學術自尊。
傳播學有一條鐵律:負面信息總是呈放大、扭曲、跳躍、加速傳播狀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現階段曝光在大眾眼前的學術不端現象,不但在學術領域內部產生了惡劣影響,在整個社會也造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誤識。 因此,中國學術要想昂首闊步地邁向國際學術殿堂,并形成強有力的學術話語權,實有必要遵循“中國化—自強—自尊”的發展軌跡。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周為民:“四個全面”需在總體謀劃基礎上找準發力點】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周為民指出,四個全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方略,是新的發展階段的整體布局,要抓住關鍵、抓住要領去推進,進而展開中國發展進步的大趨勢。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貫徹富民思想。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根本是要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終著眼于改善民生,著眼于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條件。從“小康”到“全面小康”,表明我們黨始終抓住民生這一根本。二、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貫徹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要求,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防止形成權力控制市場的體制。行政權力主導資源配置,不僅影響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同時帶來一系列嚴重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例如腐敗。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么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會在半途中異化為最糟糕的體制,即由權力控制市場的體制。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深化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三、全面依法治國,關鍵是貫徹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認真實施落實憲法。“公民”是法的概念,公民權利就是以法的形式表達的人民利益。因此,是否做到了代表、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檢驗的標準,主要就是看是否正心誠意地對待公民權利,特別是公民的憲法權利。四、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出發,切實推進干部制度改革。優秀的干部上不來,投機鉆營的干部下不去,這種“逆淘汰”一旦形成,就會不斷自我強化。 “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干部制度就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主要抓手。
摘編自《遼寧日報》
【劉洪一: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需通過四種途徑】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洪一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主要通過如下幾種途徑:一、界定民間資本的基本權益。從目前民間資本參與職業院校發展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投資辦學,二是捐資辦學,三是出資辦學。二、界定管理標準和準入邊界。從不同層次類別的教育屬性和當前供需關系出發,營利性學校的準入應當設置一定的禁區,即劃清社會力量準入邊界,不宜同時、全面向民間資本開放。三、明確控股權及決策權。經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職業院校,其決策權將不再由校領導班子決定,而是由股東選舉的董事會集體做出決策。四、混合所有制試點應循序漸進。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混就靈”,更不能“一混了之”。推進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改革,更不可能一步到位,應該分步實施。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