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陸銘
“胡煥庸線”,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后因地名變遷,先后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線東南面36%的國土上居住著96%的人口(劃分時的人口國土比),目前居住著94%的人口,并無太大改變。去年底李克強總理提出“胡煥庸線”如何破的命題,希望“讓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隨后引起廣泛討論。
人口向東南沿海和少數大城市集中,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難以改變
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我國人口明顯呈現向東南沿海和少數大城市集中的趨勢,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沿海地區有很大的地理優勢。經濟發展需要開放貿易,國際貿易依賴海運。這意味著企業若是出口導向型的,則一定會選擇在沿海地區布局,只有產品體積比較小、附加值高的東西可以選擇空運。不過通過空運的產品在整個制造業中的份額非常小。這表明沿海靠近港口的優勢非常重要,中國整個人口的布局不會被少數依靠空運的企業改變。
農業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服務業社會的區別在于農業社會的核心投入品是土地,土地天然是分散的;但現代經濟的核心投入品是資本和人。這個時候,規模經濟規律就會引導工業和服務業集聚發展,而不是分散發展。給定技術水平,集中發展成本就低,分散發展成本就高。成本高低決定了產品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城市發展、經濟和人口向少數地方集中的壞處顯而易見是“城市病”問題。這是很多人主張限制大城市發展的理由。人們常常認為政府應該去控制城市人口,直接讓城市變得更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認識誤區。政府的職能應該是通過改善治理,讓個人和企業自主選擇在哪里生活和工作,而不是直接采取措施限制個人進入大城市。
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情況下,每個人的決策共同決定了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也決定了個人是到東部來還是到內地去、到大城市來還是到小城市去,就形成了所謂“城市體系”。在這樣一個狀態下,大國發展會遇到“不可能三角”問題,即統一、效率和平衡這三個目標之間存在內在的沖突,不可兼得。(1)市場統一了,每個人和企業都自由流動,企業和個人都實現效率最大化,但結果會導致經濟資源的不平衡分布,在空間上會集聚在少數以特大型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同時,也存在一些中小型城市。這時,能夠實現統一和效率,但不能實現平衡。(2)如果追求“經濟和人口均勻分布”意義上的平衡,那么,在邏輯上必須在統一和效率中進行取舍。比如放棄統一,即把一個國家變成多個國家,設一個邊界而且不能自由貿易。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大國的優勢無法發揮。另一個選擇是運用行政力量來左右資源配置,這樣就必須放棄效率。為了追求經濟和人口空間分布的均勻化,每個地方都要做大自己的經濟規模,結果出現了市場分割和重復建設。例如,中國幾乎每一個縣都有一個以上的經濟開發區。
上一篇:中國經濟企穩支撐力逐漸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