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體制改革、順應民意、農民福利、中國智庫建設、農村新社區建設、公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朱喜群:制度性安排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是影響農民福利的重要因素】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朱喜群指出,在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所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背景下,農民福利狀況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取向。鑒于此,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應將農民福利作為重要考量,因為其所涉及的制度性安排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是影響農民福利的重要因素。1.農民權利內生化。農民福利的主體性缺乏,根源在于其內生權利的缺乏。由此,政府對農民權利的保護,即是對農民福利的保護。2.社會權利平等化。在中國,首先要改變福利制度的二元狀態。一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變市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福利體系。3.農民福利多維化。農民福利內涵是多維度的,農民福利不僅包括物質內容,還包括“非物質”信息。4.福利供給主體多元化。國家無力獨自承擔農民福利的供給責任,以家庭為基礎的土地保障功能亦呈趨弱態勢,唯有多元福利供給主體的有機組合才能實現農民福利的充分供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胡惠林:文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成為新文化變革的核心】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學部委員胡惠林認為,市場主體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然同時要求市場管理制度的創新。文化生產力的全面解放有賴于文化生產關系的全面轉變;中國新文化變革的偉大實現有賴于國家文化制度的全面創新。先進的文化生產力與落后的文化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落后的文化生產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之間的矛盾;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種要求不能實現之間的矛盾。新文化變革就是要為解決和克服這些矛盾提供全新的智慧和制度安排。正在深入發展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是一次由執政黨推動的在文化領域里進行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制度革命與創新,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變革。不是全盤否定和徹底革命。而是主動尋找文化與國民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克服在制度選擇上的路徑依賴,超越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設計上的歷史局限性,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制度選擇,這是與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新文化變革運動最大的、根本性的區別。
摘編自人民論壇
【吳忠民:順應民意與順應時代潮流兩者一致,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共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吳忠民認為,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重要的政策體系,必須同時做到兩個方面的“順應”,亦即:既順應民意,能夠得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同,同時又順應時代潮流,能夠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方具有生命力,方具有可持續性,方能具有長遠的積極社會效應。不過,人們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并非罕見的一種現象是,人們對于某種重要政策體系有時只是強調其中的一個“順應”,致使“民意”與“時代潮流”兩者有時出現某種脫離的現象,進而使得該項政策體系出現某種偏頗的情形。首先,只有制定順應時代潮流的重要政策體系,亦即有助于大力發展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政策體系,方能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提供最為基礎性的物質條件,方能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其次,只有制定并實施順應民意的重要政策體系,亦即通過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維護民眾的基本權利等有效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斷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方能使廣大民眾積極認同發展認同改革,使民眾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體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荊林波:中國智庫建設應破解三大難題】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荊林波撰文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際需要,又是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實際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我國掀起智庫建設熱潮。然而,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世界知名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著力破解當前面臨的三大難題。第一,獨立性問題。第二,多樣化問題。第三,話語權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小云:農村新社區處在鄉村和城市的制度斷裂帶上】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指出,對于現在各種類型的農村新社區的建設,批評的聲音很大。移民搬遷的村莊沒有解決收入問題,農民蓋房產生了新的債務,造成了新的貧困問題。針對商業資本進入農村新社區的批評意見,主要是新的社區是以城市人的偏好為標準,完全為了滿足旅游需要,沒有考慮農村居民文化生活需要,是一種城市中心主義的鄉村建設。對第三種類型的鄉村建設批判認為,這樣的鄉村建設脫離農村的實際,將公共產品的提供,如新鮮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文化的保護建立在犧牲農戶生計的基礎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國各地出現的各種類型的農村新社區代表了中國逐漸實現工業化以后鄉村的命運,這一點與民國時期和人民公社階段的各種鄉村實踐的命運有著根本的不同。首先,農業作為一個經濟部門對國民經濟整體的貢獻日益減少,農業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這一點與歐洲、日本、韓國的發展情況相似。其次,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農民比例越來越小,農民作為一個工業化過程中被遺忘和弱勢化的群體,正在被迅速地政治化。第三,鄉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下呈現衰落的趨勢,這種衰落從資源環境等諸多方面對國家整體發展形成制約。因此,建設農村新社區具有相當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有關城鄉一體化的講話中強調了鄉村發展規劃的意義,特別提到中國現在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階段,所以建設中國的農村新社區將有可能成為未來彌合鄉村、城市斷裂的可能方案。
摘編自人民論壇
【孫謙:加強公訴自身建設重點抓好三個方面】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謙表示,公訴是展示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形象的重要窗口。要注重加強自身建設,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公訴工作規范化建設。嚴格規范司法是法律監督機關的基本品質,也是提升公訴工作品質的基礎工作。要嚴格規范公訴活動,有效整治公訴環節不規范的突出問題,完善公訴權行使的規范體系,積極推進公訴辦案標準化建設。二是健全公訴權運行監督制約機制。加強監督制約是公訴權規范行使的重要保障。要深化陽光公訴工作機制,加強辦案程序性信息和法律文書網上公開,暢通人民群眾了解和監督公訴工作的渠道和途徑。完善辦案責任制,健全公訴環節司法辦案責任體系,改進公訴質量評價體系,堅決取消不合理的考評指標,最大限度為一線公訴辦案人員解除后顧之憂。更加自覺地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法院、公安機關、律師的制約,確保公訴權依法正確行使。三是加強高素質公訴隊伍建設。要以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大力提高隊伍的思想政治素養、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確保公正廉潔司法。堅持把提升公訴人出庭能力作為龍頭來抓,開展業務競賽、出庭觀摩等崗位練兵活動,切實提高實戰技能和履職能力,著力培養專家型人才以及辦理各領域案件專門人才,為全面加強和改進公訴工作提供人才保證。
摘編自《檢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