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G20與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張其佐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時再次告誡“不能在等待中觀望錯失改革良機、拖延改革進程”,其意義特別重大。
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凸顯了改革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增強而不能錯失改革良機的緊迫性。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改革既是驅動力,又是方法路徑。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看,改革是貫穿始終不變的邏輯,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歷史實踐。從全面依法治國來看,改革是齊頭并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制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從全面從嚴治黨來看,改革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而黨的領導則是實現改革開放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個全面”中定位,由此可以看出以習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決心。
二、從時間設計提出的改革總體目標任務來看,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這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戰略必須要實現的首要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時間上又是完全相互銜接一致的,都只剩下不到6年時間(同時也是建黨100周年時),這就更需要增強改革速度,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的緊迫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包括改革在內的我們所有奮斗都要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推進某個領域的改革,而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六大重大領域體制改革,從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其任務之重,力度之大,時間之緊,都是前所未有的。時間和任務都在倒逼改革必需加速,時不待我,必需爭分奪秒搶抓改革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如期實現。
三、從改革的難度來看,改革進入深水攻堅期,都是“難啃的骨頭”,需要增強攻堅克難的緊迫性。越往后的改革都是面對攻堅期和深水區變革的歷史關頭,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到新形勢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要認清改革的艱巨性和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既要防止“極左”又要防止“極右”對改革開放的干撓。當前一些人不愿改革、害怕改革、阻撓改革,其根源就在于顧忌個人名利得失,抱著既得利益不放。為了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我們必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刮骨療傷的勇氣、抓鐵有痕的舉措,既要沖破因循守舊、求穩怕冒、畏難推責、等待觀望等思想的束縛,又要打破“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等利益固化的束縛,確保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奮斗目標。今天的改革,不只是為了應對挑戰,更是為了把握好機遇;不只是為了短期目標,更是為了圖之長遠;不只是時代要求,更是歷史責任。因此,必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才能不失時機卓有成效推進重要領域改革。
四、從改革的態度和措施來看,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需要增強必勝信心和落地見效、勇于擔當的緊迫性。當前我國正處于“三期疊加陣痛期”,無為懈怠,喪失的是寶貴的發展機遇,作風漂浮,注定會一事無成,錯失改革良機,從而延誤改革進程。因此,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狠抓落實,勇于探索,以大膽試、大膽闖的勇氣堅決破、堅決改,從而闖出一條新路。
縱觀全球,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隨著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國民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出現穩步增長,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廣闊,正在朝著長期可持續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改革的能量不斷聚合,改革的成效正不斷彰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