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 趙曉雷
【核心觀點】調結構、促轉型還得靠深化改革,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一個重要的改革難點是克服政府職能錯位、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缺乏的缺陷。轉換政府職能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完善治理體系,提高行政績效,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從低水平低效率的“管制型”行政管理轉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監管服務為導向的行政管理
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
2015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從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新加入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國務院《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還明確了浦東新區全域的改革要求:浦東新區要加大自主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管理模式創新,加強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在第一年建設基礎上,上海自貿試驗區繼續緊緊把握制度創新這一核心,從兩個方面深化推進主體建設任務。一是擴大開放與深化改革相結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二是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適應進一步擴大開放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深化推進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及金融開放創新建設。
統計表明,到2015年6月底,自貿試驗區共新設各類企業2.1萬戶;預計上半年自貿試驗區吸引合同外資260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3倍以上,占全市70%左右;自貿試驗區對外投資130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超過3倍,占全市50%以上。上海自貿試驗區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其實質是轉換行政管理理念,確立公開透明、法治規范、有限管理的治理理念,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提高管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激發國內外企業投資經營活力,并使經濟結構趨于轉型升級。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大和深化投資領域、服務貿易領域和金融領域的開放也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開放的內在規律要求,同經濟轉型發展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改革方向是兼容的。通過擴大和深化開放,按照國際化、法治化要求,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經驗和制度模塊。
溢出效應助轉型發展
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及復制推廣效應也推動了上海全市經濟轉型發展,為上海經濟提質增效和穩增長作出貢獻。在結構優化方面,預計2015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以上,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7%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90%左右。其中金融、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性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經濟快速發展,2015年1-5月,互聯網及相關服務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32.6%和61.1%。在制造業新興產業中,集成電路制造、飛機制造、機器人制造等產業的產值增長明顯高于全市工業平均增幅。在市場主體活力方面,2015年1-5月全市新設企業數增長12.1%,新增注冊資本增長73.2%。民間投資增長12.9%,快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全市合同外資341.4億美元,同比增長1.3倍。在經濟質量效益方面,2015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全市稅收收入增長23%,稅收增幅高于全國16.6個百分點,占全國稅收比重達10%;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6%,高于全國增幅6-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8%,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6個百分點。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上海經濟先行企穩回升。2015年上半年全市經濟增幅為7%左右,與去年同期持平,達到了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上一篇:優化征管制度解決稅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