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智”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戰工作、政治制度、稅收征管、生態文明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金福安:中國“智”造迎來發展的最好時代】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金福安撰文指出,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新形勢下,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中國“智”造迎來發展的最好時代。首先,制造業技術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產品數字化設計技術、快速成型技術等新技術大幅度縮短了由技術到產品的時間、降低了產品設計開發的成本,有利于創業者抓住小批量、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快速高效地把核心技術轉化成高科技產品,推向市場。其次,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有了更好的保證。第三,互聯網推動了生產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創新了生產組織方式。第四,高科技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更加容易。2009年啟動創業板以來,績優股多在高科技制造業,而且一些高科技創業企業通過上市讓投資者獲得高額回報,投資者對高科技制造業的信心更足。很多高科技企業從初創起就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關注,在每個階段都能夠得到不同基金的扶持。第五,企業的營商環境更加健康便捷。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在健全,企業間、企業與研究機構間協同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非核心技術和配套產品部件的合作伙伴更易選擇。所有這些都讓創業團隊可以更加專注于核心技術的研發和轉化。
摘編自《文匯報》
【戴木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子體系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戴木才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子體系之間存在著不少不一致,而且各子價值體系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和沖突。因此,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踐,就要使它具體化為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價值體系,構建系統完整的、內在一致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這樣,核心價值觀才能夠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滲透到社會生活中,成為國家的主流文化。如果核心價值觀始終停留在觀念層面,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原則上,它不可能真正成為國家的主流價值觀,更不可能成為社會文化。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獻生:處理好一致性與多樣性關系是新時期統戰工作的重點】
中央統戰部原副秘書長張獻生撰文指出,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奠定了建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客觀基礎、發展動力和運行方式,是統一戰線理論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石。所謂統一戰線,就是團結不同的人致力于實現共同目標。這些不同的人構成統一戰線的多樣性,共同奮斗目標形成了統一戰線的一致性。因為有多樣性,統一戰線才需要團結和聯合不同階級、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會制度的各方面成員,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因為有一致性,統一戰線才能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結為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可以說,一致性和多樣性賦予了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的客觀依據和社會基礎,決定了統一戰線的團結范圍和基本構成。
新形勢下,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仍是統一戰線工作的主題和主線。實踐證明,什么時候正確處理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統一戰線就鞏固壯大,黨的事業就向前推進;否則,統一戰線就縮小甚至破裂,黨的事業就遭受損失。可以說,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是從統一戰線歷史發展中總結出來的一個基本規律:在充分尊重多樣性基礎上,一致性程度越高,統一戰線團結的基礎就越牢;在不斷鞏固一致性基礎上,多樣性范圍越寬,統一戰線團結的力量就越大。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光斌:把競爭性選舉當作國家建設的全部關系是自由民主理論的硬傷】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光斌認為,以競爭性選舉為核心標尺的自由民主論,只是政體的一個維度,即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縱向的選舉民主問題。國家建設是綜合性的制度建設,抓住一點不計其余,必然導致權力關系扭曲。諸多轉型國家的實踐表明,把選舉式民主當作國家建設的全部關系,以為有了競爭式選舉就有了民主、有了民主就有了一切,是錯誤的,并不能帶來有效的國家治理。幾十年來,當西方學者和政治家懷著“使命感”推廣民主的時候,其所謂民主只是競爭性選舉。然而,美國憲法是“審議民主”即我們所說的協商民主的結果;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所講的美國的民主,也不是競爭性選舉,而是作為人民主權實現形式的鄉鎮自治即社會民主。
如果說“歷史的終結”是當年福山被“勝利”沖昏頭腦時的放言,那么,他最近在《衰敗的美利堅——政治制度失靈的根源》一文中,通過觀察美國政治的內在邏輯所得出的結論,即否決型政體導致美國“政治衰敗”,則已經接近故事的真相。他認為,即使曾經很優越的政治制度,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地修正自己,如果解決不了應該解決的問題,因而失去競爭力,也就意味著“政治衰敗”。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劍文:“堵”“疏”并用推動稅收征管的良性發展】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撰文指出,當前造成稅款流失的原因集中在納稅人、征稅機關以及征稅制度三個方面。在這三者之中,征稅制度的不完善是核心問題。從制度層面優化稅收征管,必須尊重經濟社會環境規律,摒棄“任務”導向、“預算”優先的人治思維,轉而在“稅收法定原則”基礎上采取統籌均衡的法治模式,“堵”“疏”并用,在長遠意義上推動稅收征管的良性發展。稅收征管的“堵”,并不是對征管力度的簡單增加,更不是不擇手段地對抗納稅人以獲取更多稅款,而是在現代財稅制度下對征稅方式的優化。稅收征管的“疏”,并不是縱容納稅人逃避稅款,降低對征稅機關的嚴格要求,而是充分考慮市場經濟下不同主體行為模式的現代選擇。做好稅收征管的“疏”強調立足現代稅收征管理念,其核心在于如何將征稅文化由“對抗”轉換為“合作”,平衡納稅人權利與國家征稅權力。
以“疏”“堵”為基本思路進行的現代稅收征管優化,讓包括審計部門在內的政府機構以及更多的納稅人更加深入、專業地參與稅收征管的過程,圍繞“稅收法定”的基本原則和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目標,凝聚共識,齊心協力,必將打造一個公平、高效、有序、持久、和諧的稅收征管大環境。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劉湘溶、羅常軍: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旨在塑造生態化人格】
湖南師范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劉湘溶、羅常軍指出,所謂生態化人格,是指個體人格的生態規定性,是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作為生態文明主體的“生態人”的資格、規格和品格的統一。生態化人格指向一種全新的人格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大自然始終懷持感激之心;二是對大自然始終懷持懺悔之心;三是對大自然始終懷持敬畏之心;四是對大自然始終懷持謙卑之心;五是對大自然始終懷持珍愛之心。生態文明的發展急需人們打造出健康的精神世界,急需人自身的覺悟,包括對自己責任的覺悟。培育生態化人格,離不開環境教育。通過走向自然,去了解環境、理解環境、關心環境和保護環境。環境教育應當是一種貫穿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過程的終身教育,這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