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村互聯網金融、社會主義價值觀、金磚峰會、對英雄人物“污名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遲福林:農村互聯網金融正處在大發展的“風口”】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撰文指出,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前景與經濟轉型趨勢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總的看,2020年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節點,也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特定時期,需要客觀估計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特定需求。總的看法是,農村互聯網金融正處在大發展的“風口”。
第一,農村金融存在巨大的供求。農村金融一直是金融領域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農民貸款難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供不應求,競爭不充分的局面并沒有打破,農村金融供需缺口較大;第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空間在農村大市場。目前,一線城市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主戰場,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互聯網金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第三,以互聯網金融釋放農村消費大市場。中國農村消費市場是世界經濟版圖上少有的亮點,但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真正釋放,重要的依托之一是加快互聯網金融向農村拓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韓震:社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超越資本主義價值觀狹隘性藩籬】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撰文指出,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價值觀的變遷是以社會發展的階段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為基礎的。只有歷史地看,我們才能理解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在歷史進程中的進步性,即資產階級價值觀是對封建主義等級制的核心價值觀的反抗;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我們就能夠理解:資本主義價值觀必定表現出歷史局限性,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十分必要。
社會主義價值觀試圖也必然要超越資本主義價值觀狹隘性藩籬。社會主義是基于一種嶄新的價值理想而產生的,即建立使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基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主義不抽象地反對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而是從社會發展角度考慮價值觀的合理性。因此,社會主義不抽象地談“人人有投票權”的民主,而是實現讓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利方面當家做主,讓窄化了的、僅有周期性投票權的民主變成具有廣泛權利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不是反對自由價值觀,而是讓自由建立在社會公平的框架里,因為離開社會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自由,即資本壓榨勞動的自由;社會主義不但不排斥人權,而且還讓人民的權利基于現實的基礎上,倡導人人尊重彼此權利的和諧價值觀,這種和諧價值觀包含人權價值觀,且超越人權價值觀。
摘編自《光明日報》
【任琳:金磚峰會為世界塑造更公平合理有效的治理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琳指出,今年金磚國家峰會的主題為“金磚國家伙伴關系——全球發展的強有力因素”,會為世界塑造更公平合理有效的治理體系:首先,金磚合作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其次,金磚銀行的落地和運行規則、成員國范圍、新項目的遴選和啟動、以及金磚銀行對成員國經濟增長的推動等相關問題都是今年峰會的焦點議題;再次,峰會有望通過《金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戰略》,進一步深化和豐富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最后,對接金磚合作與“一帶一路”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重大倡議,將有助于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摘編自光明網
【李良榮:對英雄人物“污名化”可能導致民族記憶與集體記憶消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李良榮表示,對英雄人物的“污名化”現象,可能導致民族記憶與集體記憶消解,損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除了邱少云、雷鋒、黃繼光、江姐等革命人物,還有大禹、孟姜女、花木蘭等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他們都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民族記憶的重要部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尤其是英雄形象,更是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了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品質。如果對這些人物和故事進行否認,對英雄形象肆意污名化,摧毀的將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引發的將是人們對歷史的懷疑,這將大大削弱人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近鄰日本為例,“大和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緣起說正是建立在“天照大神”的神話傳說基礎之上。可以說,一個失去了民族英雄、迷失了民族文化的國家,將陷入真正的歷史虛無中去。這是非常危險的!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李志青:環境稅是遏制和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必經之路】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認為,從國際上的諸多經驗來看,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現代治理方式,環境稅是保護生態環境,尤其是遏制和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必經之路,探索并最終確立環境稅制度對尚處于生態環境保護爬升階段和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我國社會經濟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在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上重貢獻輕補償,具體就體現為忽略生態環境的經濟屬性,尤其是忽略了生態環境在經濟上“公私”兼備的雙重屬性,即生態環境的利用既會給個體帶來收益和成本(主要體現為收益),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收益和成本(主要體現為成本)。在此情況下,成本與收益的某種不對稱使得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出現背離和失衡,個體層面上基于收益的激勵而傾向于使用更多的生態環境(即高排放),而在社會層面上,由于成本的緣故,我們則傾向于少使用生態環境(即低排放)。如果無法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經濟屬性中的這種背離,那么,長期持續的結果就是,環境部門與經濟部門之間出現失衡,也就是環境部門長期處于透支狀態而出現虧損(環境部門入不敷出),而經濟部門則長期處于“被補貼”狀態而表現出過度繁榮(經濟部門入大于出)。經濟學認為,盡管在短期看起來,這種失衡會帶來諸多好處(包括經濟增長、就業等),但長期來看,失衡到一定程度,巨大的內部壓力一定會推動失衡重新走向均衡,使得環境與經濟兩部門的關系變得更加平衡。事實上,環境稅就是我們主動適應這一過程而做出的努力。
摘編自《文匯報》
【吳漢民:在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中堅持三者有機統一】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漢民撰文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既是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從人大的角度說,我們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必須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發展的新情況,不斷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這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要求:(1)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著力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4)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