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造“一帶一路”的智慧共同體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首屆論壇籌備會(6月15日)專家觀點摘要
作者:一帶一路百人論壇
引子 6月15日,與會專家齊聚北京長安街上的皇城文化天趣園,在中華禪學院召開首屆論壇籌備會。會議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趙磊教授和中華禪學院劉振總監共同主持,以下為各位專家的發言摘要:
做接地氣的論壇:打造智慧共同體
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國際關系與臺港澳研究室副主任):一、“一帶一路”從內容到行動,均要避免“自說自話”;二、百人論壇的目的既包括探討方案,也包括“找尋痛點”,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專家學者、政府、企業、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影響“一帶一路”是否最終能順利落地;四、“一帶一路”中的資源對接不僅僅指“能源資源”或“絲綢瓷器”,她特別強調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贏和文化文明互鑒。
于今(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智庫總編):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百人論壇,要設計好主題和議題、要聚焦。為此,建議圍繞文化、外交、政策、金融、企業等五個議題展開討論。政治共識是基礎,如何推動合作倡議,我認為應該文化先行、企業先行、金融先行。首先要重視文化符號,像倡導服務型社會和服務型政府一樣提高“一帶一路”的服務意識,讓服務業與文化相結合。其次,要發揮民間外交、智庫外交等二軌外交的作用,推進多邊和雙邊的政策溝通、政治互信與經貿合作。第三,重點研究沿線國家的具體政策。第四,金融問題,把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作為重點討論內容;五、企業方面,側重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合作。
楊善華(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招商聯合辦公室負責人,北京市豐臺區投資促進局黨組副書記):一、目前國內相關論壇比較多,大多是地方政府或部門主辦,百人論壇要辦就辦成突出民間參與性、發布渠道多樣性、時代接軌創新型等特色;二、“一帶一路”雖系官方主推,中央要求央企積極參與的同時,應該更多鼓勵民企、學者的積極性,而且民間更感興趣、更為主動。百人論壇要創新渠道,吸收更多民企參與進來,他們的主動參與決定了“一帶一路”的廣度、深度和可持續;三、考慮到“一帶一路”的輻射作用和客觀影響,從參與范圍、內容、形式等方面考慮,建議“65國”的提法應改為“65國+”更準確,考慮到互聯網思維下,跨境電商蓬勃發展,客觀上形成“一帶一路一網”的“海陸空”立體格局;四、在古絲綢之路傳統的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可以考慮擴大輸出的內容和領域,比如技術、人才、藝術成果等,實現“一帶一路”的升級更新。
劉建冬(國家電網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編輯、投資與對外聯絡中心主任):一、作為一個快速成長壯大的論壇組織,有大量的具體工作需要策劃、細化,因此,建議盡快充實秘書處,強化功能,增加人數,明晰部門和分工。可充分調動利用本論壇內的各種人才資源,增強組織職能;二、“生命在于運動,協會在于活動”。這種大型固定化的論壇組織,可比照協會來發展,建議多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充分創造碰撞思想火花的機會和環境;三、論壇的早期活動要自然生長、甚至野蠻生長,不要限制太多,要容許各種創意和創新,容許有能力、有資源、有渠道、有愿望的成員自發牽頭組織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活動,同時,及時將活動成果總結和宣傳好。這也非常合乎當下創業創新的成長規律。
欒大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一帶一路”建設中要重視文化溝通所發揮的作用。文化溝通開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由專業性機構開展,也可以由民間方式開展。越是有實質性內容的活動,其后勁越足。
黃日涵(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執行所長):一、“一帶一路”的落實需要以企業為主;二、要重視人才建設,尤其是懂文化、懂語言的人才。
符旸(中航證券有限公司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員):一、各行各業對“一帶一路”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二、企業要“走出去”,首先需要了解外面需要什么以及走出去的方式;三、百人論壇應吸納更多企業進來,提高企業代表的比例,尤其是吸納現在已經活動在相關區域的企業,通過他們了解一線情況。
做有品質的事業:增強了解與欣賞
徐嬿婷(皇城文化公司董事長,中華禪學院院長):“一帶一路”建設中要重視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尤其要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劉振(中華禪書院總監):一、在探討“一帶一路”時,文化人之間更應該形成“君子聯盟”,使各種資源在碰撞中聯合,形成一股合力;二、一定要換個思維,考慮國際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中國。
朱強(中國維和警察培訓中心教官、論壇副秘書長):“一帶一路”沿線涉及眾多國家和民族,各國文化和語言因素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帶一路”成敗的關鍵。
黃道新(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黨委書記):如果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連起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就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亞洲、歐洲、非洲之間畫了一個大圈,這個圈中間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將加大鏈接與融合。這是一個重振漢唐雄風的大戰略,是實現民族復興夢的大機遇。
趙明昊(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一、“一帶一路”與以往的對外經濟合作相比更加注重應對軟約束、營造軟環境。二、“一帶一路”的落實面臨各種問題,雖然各種研究人員、機構很多,但為避免重復勞動、空對空,政府、企業與智庫之間要對接、智庫與智庫之間也要對接。三、新型智庫要發揮建言獻策和宣傳造勢的功能,要從研究型的智庫向倡議型、行動型的智庫轉變。四、“一帶一路”建設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那些懂當地語言、有人脈資源、善實地調查、有政策意識的復合型人才。五、要重視“話語的力量”,強化政策溝通,落實好“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在“共”字上做文章。
孫千雅(CCTV老故事頻道《文化中國》制片人):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藝術,有的燦爛依舊、有的瀕臨滅絕、有的消失殆盡,這些文化如何借助“一帶一路”的契機走出去,轉化價值、得以保護與傳承,需要認真研究?;鶎诱推髽I對“一帶一路”認識模糊,“走出去”有困惑,有待于官方和專家給予引導和實質性解決方案,一定要接地氣。
付志偉(新華社北京分社新經濟中心總編):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是向國內外宣傳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新華社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地區均派駐有駐外記者,擁有獲取“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各類資訊的最權威渠道和來源。新華社近期將面向國內外推出”一帶一路”綜合數據庫,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學術研究,國內外傳播以及市場調研貢獻自己的力量。
雷殿生(首屆中國十大徒步人物、“當代徐霞客”、中創知行(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一帶一路”過程中要關注環境問題、重視民族問題。與多民族之間的溝通重在“坦誠”和“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