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結構調整、大數據與人性、中國智庫缺陷、“十三五”經濟預期、建設科創中心、軟實力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偉:以加快創新、改革和開放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指出,經濟結構失衡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失衡、市場競爭結構失衡、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失衡。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綜合的、系統的工程。第一,加快創新步伐,構建結構調整的技術基礎。第二,加快推進改革,構建結構調整的制度基礎。第三,加快新一輪對外開放,構建結構調整的全球化參與機制。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欣榮:大數據放大了人類本性,治理要歸結到對人本身的規制】
江西財經大學管理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欣榮撰文認為,大數據技術只是放大了人類原本就存在的或明或暗的人類本性,所以對大數據的規制其實還是對我們人本身的規制。1.保持開放心態。面對當前大數據技術的滾滾洪流,我們應保持開放心態,積極迎接大數據時代的來臨。2.堅持分享精神。資源共享或分享是信息時代的主旋律。在大數據時代,我們要有奉獻、分享的精神,讓數據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讓我們的時代成為一個數據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的時代。3.堅守倫理底線。在數據采集、使用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倫理規范,確保他人的隱私權和人權不受侵犯。4.加強數據立法。由于時代轉型過快,原來適合小數據時代的諸多法律、法規面對大數據都顯得無能為力。必須重新立法,對數據的采集、使用、儲存和刪除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法律約束。5.呼喚透明公開。大數據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任何數據只要不涉及個人隱私、組織秘密或國家安全,都應該對公眾開放。6.確保人性自由。任何技術都是服務人的工具,都必須為人類服務,而不能成為限制人的自由、異化人的本性的手段。
摘編自《大眾日報》
【魏建國:中國智庫在獨立性、高質量和影響力方面有三大缺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指出,中國智庫在獨立性、高質量和影響力這三方面都存在缺陷。首先,中國智庫大部分依賴政府,最早是沿襲了蘇聯社科院的體制機制,“官辦”色彩較濃。這種體制機制帶來的弊端也體現得日漸明顯。主要表現在:“附屬性”大于“主動性”,參與決策的動力不足;用人機制、管理機制、評價機制等不適應智庫研究需要;做政策詮釋易而提出質疑難,等等。其次,智庫最核心的要求是要生產高質量的思想產品,因此智庫人員必須具有全球戰略視野;要提出從中國實情出發的、接地氣的解決方案。而我們今天的智庫產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被動的多,短期的多,流于空泛的多;積極主動的少,前瞻的少,可操作的少。最后,智庫影響力包括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大眾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多個方面。只有著力培養品牌意識、前瞻意識、創新意識、全球意識,付出艱辛努力和切實行動,才能全面提升智庫影響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樹成:“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率能夠適度回升】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表示,如果國內政策得當、國際條件改善,“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率能夠出現適度回升。經濟增速問題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厘清。第一,新常態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速一路下行。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使經濟增速一路下行。第二,宏觀調控只守住下限是被動的。與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線(7.5%左右)。要擺脫年年打“下限保衛戰”的被動局面,把握合理區間中線,需要宏觀調控“大手筆”。這就是要把目前短期的、應急式的項目應對辦法,改革為構建中長期發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量的總體應對辦法。如包含城鎮化在內的四大戰略就是中央從更高層面做出的戰略布局。第三,新階段新探索。今年黨中央正式提出關于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構想,包括“四個全面”和“穩增長”、促改革、謀發展,這是對新階段面臨的新情況做出的新調整新探索,是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李耀新:建設科創中心要把握“四個融合”新常態】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李耀新認為,當今世界,新一輪技術創新、信息化變革和產業革命正加速交融對接,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新常態。推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要把握“四個融合”發展: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構建產業鏈、創新鏈交融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謀劃布局“互聯網+”;促進城市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提升智慧城市能級;加速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提升發展空間和質量效益。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張毓強:中國國家軟實力應是內在形成的“自華之氣”】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毓強認為,處于不同視角思考中國國家軟實力問題時,中國官方、學者可能均有不同的認知。但是,總的來說,大家可以達成以下幾點區別于奈的軟實力的共識:第一,國家和民族的自我認知和認同是軟實力建設的前提;第二,基于中國的現實,國家軟實力的訴求是內斂的,根本上不應具有強烈的進攻性;第三,國家軟實力的建設路徑應該處理好國內文化建設與對外釋疑解惑的關系,做到表里如一;第四,軟實力建設必須正面國內社會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期的復雜社會現實;第五,軟實力建設必須強化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三個自信”。
當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劇烈的轉型。中國人口、地域、歷史文化特點帶來的轉型復雜性和改革艱巨性可能超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特定發展階段。軟實力建設應該總體上服務于中國民族復興的大業,服務于“和平崛起”的大局,而不是僅僅“向外擴展吸引力以獲得外交上的增益”。在路徑選擇的過程中,應當以更為清晰的制度安排,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廣泛吸收世界上較新的文化成果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內外融通,自信面對國內問題與國際質疑?!皣臆泴嵙Α备鄳菄液兔褡鍍仍诜e累基礎上形成的“自華之氣”。
摘編自《大眾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