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沖在前面,產能合作何以引領“一帶一路”
——專家談“一帶一路”落地誤區
作者:一帶一路百人論壇
引子
今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克強總理強調,面對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嚴峻形勢,各國必須同舟共濟,不斷擴大利益匯合點,用合作推動平衡,用創新謀求發展。“一帶一路”作為中外產能合作的重點方向,理應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就此,“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的各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討論。
1、國際產能合作與各類基礎設施一樣,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兩大領域之一,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托,也是促進亞洲周邊地區產業合作與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企業深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重塑亞洲周邊地區產業鏈、價值鏈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與新的發展機遇。
其目的在于:打造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新興的制造業體系;為基礎設施持續發揮作用奠定產業基礎;為能源資源多元化鞏固和擴大產業基礎。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2、要在“一帶一路”對話機制上建立一個產能合作機制,首先需要綜合考量對方有哪些具體需要,中國在哪些方面可以對接先進的富余產能。
在操作中,“一帶一路”上的產能合作要從【三個一】開始,具體來說:
【一個前提】:中國在諸多領域擁有先進富余產能,中國先進的富余產能包括鋼鐵、水泥、鋁、平板玻璃等。
【一個條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鐵路、公路、核電、電力等領域有競爭優勢。上述富余產能能夠提升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
【一個路徑】:產能合作的基本路徑是主要依靠就地取材,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建設,一方面解決了中國富余產能的出路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沿線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合作工業化和共同現代化。
產能合作有利于提升中國經濟話語權,即從自我發展到共同發展:第一個階段是自我發展,是別人幫我,積極吸引外資和技術等;第二個階段是共同發展,我的資本、技術、產能可以用來幫別人,但這個階段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3、產能合作要考慮他國的興趣和需求,特別要注意沿線國民眾的宗教、信仰、民族性等,切忌以“發改委式”思維方式與他國探討合作。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4、何為產能?為何要用產能這個帶有“計劃經濟”符號明顯的概念?產業不是很清晰嗎?如京津冀一樣,先一體化后來覺得不準確,改用協同發展。京津地區過剩、低端產能希望輸出河北,這也只是單方面想法,河北想要的卻不是這些,河北各地都在爭相想辦法和中關村、高端功能區、央企溝通。這說明供需雙方、多方得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僅不能閉門造車,還要開門看路。這還是在中央高度統籌下強力推進,目前也就這局面,何況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呢?大家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盤算,產品—產能—產業,一步步來。
產能合作主要障礙有:統籌能力、技術成熟度、開發經驗、專業的外向型技術人才、競爭對手的擾亂等。另外,還要重點考慮我們能“帶”回來什么?
(楊善華,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招商聯合辦公室負責人,北京市豐臺區投資促進局黨組副書記)
5、區域協同發展是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其間必然伴隨著激烈競爭和不協調行為,協同合作的短暫實現之后又會產生新的不協調。區域協同合作的主要標志,是混合分工和相互滲透(一體化)格局形成、差距縮小的動態過程。區域間的產業同質化競爭將增強,容易導致產能過剩和市場惡性競爭。實際上,這方面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區域產業轉移模式只強調了局部之間的調節,忽略了對整體目標的把握。因此,產能合作需要智庫產業支持:一是智庫產業合作先行,勾畫產能合作路線和方案。將國內領先智庫機構與“一帶一路”國家智庫進行對接,深入分析產能輸出國和產能輸入國的經濟結構、技術能力、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從而合理規劃產能合作方式,提升產能合作效率,加快產業的區域轉移與合作。二是智庫產業參與產能轉移過程,優化產能合作與分工協同。構建跨國區域智庫產業區,促進合作產能的落地建設和發展,能夠加速區域間協調分工的產生,促成區域一體化的形成。三是以智庫產業合作為動力,促進產能轉移的動態優化。隨著合作產能的不斷發展,一國區域比較優勢在不斷變化,需要依托智庫產業對產能合作方式進行不斷調整,從而促進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于今,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智庫總編、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6、“一帶一路”關鍵還是路、電、油氣。
(儲殷,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7、“一帶一路”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協同共進,這取決于如何塑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和空間區位的選擇。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交通運輸條件下,產業的空間變遷和人口的空間遷移才是重塑“一帶一路”格局的基礎性力量,“一帶一路”的成功之路取決于全球化下產業經濟的新制度和新空間理論。
(張國華,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院院長)